|
送王竦朝散赴闕 / 作者:蘇軾 |
我家衡山公,清而畏人知。
臧否不出口,默識如蓍龜。
擢子拱把中,云有驥aa35姿。
胡為三十載,尚作窮苦詞。
丈夫不妄語,未效此何疑。
朅來清潁上,淚濕中郎詩。
怪我一年長,而作十年衰。
同時幾人在,豈敢怨白髭。
愿言指松柏,永與霜雪期。
(伯父為衡州日,與君相知,有送行詩。
)
|
|
送王竦朝散赴闕解釋:
詩詞:《送王竦朝散赴闕》
送王竦朝散赴闕,
我家衡山公。
清而畏人知,
臧否不出口。
默識如蓍龜,
擢子拱把中。
云有驥aa35姿,
胡為三十載。
尚作窮苦詞,
丈夫不妄語。
未效此何疑,
朅來清潁上。
淚濕中郎詩,
怪我一年長,
而作十年衰。
同時幾人在,
豈敢怨白髭。
愿言指松柏,
永與霜雪期。
中文譯文:
送王竦朝散赴闕,
我家的衡山公。
清雅而謙虛,
不去評說是非。
默默地知曉如蓍龜,
被選拔為官員。
他有出類拔萃的才華,
為何三十年來,
仍寫著貧困悲苦的詩篇。
真正的男子漢不會輕言妄語,
我并沒有效仿他的行為而懷疑自己。
多年來,他一直在清潁河畔,
留下了淚水濕潤的中郎詩。
我怪責(zé)自己一年過去,
而寫作卻越來越不如前。
與他同時在的還有其他幾位朋友,
我豈敢怨恨自己的白發(fā)。
愿我說的話如同指向松柏一樣,
與他永遠相伴,共度風(fēng)霜之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寫給朋友王竦的送行詩。王竦是蘇軾的家鄉(xiāng)衡州的一位官員,他清雅而又謙虛,不喜歡評說是非,默默地了解事物的真相。盡管他才華出眾,但卻長期以來寫著描寫貧困和悲苦的詩篇,這讓蘇軾感到惋惜和怪責(zé)自己。
蘇軾自己也在詩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認為自己寫作的能力在逐漸衰退,而時間卻在不斷流逝。然而,他并不敢怨恨自己的白發(fā),而是希望自己的言辭能夠像指向堅韌的松柏一樣,與王竦永遠相伴,共同面對人生的風(fēng)霜。
整首詩表達了對友誼的珍視和對自身才華發(fā)展的思考。蘇軾通過贊美王竦的品德和才華,暗示著自己對友誼的重視。他也在反思自己的寫作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和衰退感到惋惜。這首詩既表達了友情的真摯,也展現(xiàn)了詩人對自身才華的自省和期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