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大通和尚塔,敬贈如上人,兼呈常、孫二山人 / 作者:崔曙 |
支公已寂滅,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來,道場救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凈土。
身心能自觀,色相了無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戶。
嶺外飛電明,夜來前山雨。
然燈見棲鴿,作禮聞信鼓。
曉霽南軒開,秋華凈天宇。
愿言出世塵,謝爾申及甫。
|
|
宿大通和尚塔,敬贈如上人,兼呈常、孫二山人解釋: 宿大通和尚塔,敬贈如上人,兼呈常、孫二山人
支公已寂滅,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來,道場救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凈土。
身心能自觀,色相了無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戶。
嶺外飛電明,夜來前山雨。
然燈見棲鴿,作禮聞信鼓。
曉霽南軒開,秋華凈天宇。
愿言出世塵,謝爾申及甫。
中文譯文:
在大通和尚的塔上過夜,敬贈給如上人,并呈給常山人和孫山人。
支公已經遠去,塔影印在古老的山上。
又有真正的僧人來到這里,道場救度眾生的痛苦。
他們信奉微妙的法門,在此宿世凈土。
他們可以觀察自己的身心,無欲無求。
參天的松樹照亮了月光,云霧輕敲著房門。
遠山突然閃電,夜晚來了前山的雨。
燈火中有鴿子棲息,敲鼓聲傳來。
黎明后南軒敞開,秋天的光輝清潔了天宇。
希望能將離世的塵埃都拋開,向你致敬并致謝。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崔曙在唐代寫的,描寫了他在大通和尚塔上過夜的情景,以及對僧人們住持戒律,修行解脫的向往和贊頌。
首先,詩中提到了支公,可以看出崔曙對支遁的尊敬和敬仰。同時,表達了對影塔山的敬畏之情,暗示著佛教的普及和流傳。接下來,詩人頌揚了真正的僧人能夠通過道場救度眾生的痛苦,寓宿于清凈的土地上,遠離塵世的紛擾。
詩人通過描繪身心能自觀,色相了無取的境地,表達了對修行者能夠舍棄欲望,超脫塵世的贊美和向往。
詩的后半部分描寫了大自然的景色,如松樹映月,云霧輕敲房門,遠山閃電,前山雨等,使詩句更加生動。
最后幾句寄托了詩人對自己的愿望,希望能拋開塵埃,追求出世的境地,向如上人表達敬意。詩的整體意境高遠清凈,表現了詩人對佛教修行和出世境地的向往和贊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