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松 / 作者:徐夤 |
澗底陰森驗筆精,筆閑開展覺神清。
曾當月照還無影,若許風吹合有聲。
枝偃只應玄鶴識,根深且與茯苓生。
天臺道士頻來見,說似株株倚赤城。
|
|
畫松解釋: 《畫松》
澗底陰森驗筆精,
筆閑開展覺神清。
曾當月照還無影,
若許風吹合有聲。
枝偃只應玄鶴識,
根深且與茯苓生。
天臺道士頻來見,
說似株株倚赤城。
譯文:
深谷幽暗處,用筆來驗證精妙,
閑暇時展開,感覺精神清醒。
曾經被月光照射,卻無影蹤,
若是風吹動,竟有聲音相和。
樹枝垂下,只有玄鶴能認識,
樹根深埋地下,與茯苓一樣生長。
天臺道士頻頻前來拜訪,
說這畫松宛如倚靠在赤城山上的樹。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一棵畫松的形象,通過繪畫這棵松樹,顯示出畫家高超的技藝和對自然的深入觀察。詩的第一句寫出了深谷幽暗處的松樹,用筆來測試、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能。接著描述了畫家閑暇時的狀態,筆安靜而自由,感覺清醒。
第三句和第四句通過月光和風來表達這棵畫松的靈動之處。月光照射下,樹干卻沒有明顯的影子,給人一種半透明的感覺。如果輕風吹動,就傳來樹枝相互摩擦的聲音。這表現出畫家對自然細膩的觀察和對生活的體驗。
接下來的兩句寫出了松樹根系的深邃和樹枝的形狀。樹枝向下垂,只有玄鶴可以認識其形狀和特點。樹根深深埋藏在地下,和茯苓一樣深入生長。這里通過和茯苓的比較,進一步強調了松樹的深厚和持久的生命力。
最后兩句描述了天臺道士頻頻前來欣賞畫松,并將其與赤城山上的樹相比。這里赤城山被用作比喻,也顯示了畫松高超的技藝和形象的逼真。
整首詩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了畫家對自然的敏感和對生活的深度體驗。畫松的形象富有生命力,給人以靈動和高嘯的感覺。這首詩通過繪畫表達出了畫家對松樹的贊美和對松樹生命力的謳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