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茆亭 / 作者:徐夤 |
鴛瓦虹梁計已疏,織茅編竹稱貧居。
剪平恰似山僧笠,掃靜真同道者廬。
秋晚卷簾看過雁,月明憑檻數跳魚。
重門公子應相笑,四壁風霜老讀書。
|
|
茆亭解釋: 茆亭,宋代至元時期人物徐夤的作品。詩意為描述作者貧苦的居所和對道士獨處的向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描述作者的居所為主題,表達了作者貧苦清寂的生活情趣。首四句描繪了作者居所茅亭的簡樸和簡陋。茅亭上的鴛鴦瓦已經破損,而虹梁的計算也是松散的。茅亭是用茅草和竹子搭建的,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貧苦。之后的兩句通過比喻,將作者修整好的茅亭比作山僧的斗笠,清雅質樸。接下來的兩句則表達了作者希望居住在這樣的地方,追求一種清靜和道家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整首詩形象明確,描繪了作者生活的真實情況和內心的向往。
中文譯文:
茅亭上的鴛鴦瓦已經破損,而虹梁的計算也是松散的。
茅亭是用茅草和竹子搭建的,稱之為貧居。
修整好的茅亭就像山僧戴的斗笠,清雅質樸。
掃地的時候真的感覺像道士一樣。
秋天傍晚,在卷簾后看過飛過的雁群。
月亮明亮地照著檻,數著跳躍的魚。
有人看到我這么簡陋的居所,一定會笑話我的。
但這里的風霜墻壁見證了我歲月的滄桑,和我讀書的堅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