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賓貢高元固先輩閩中相訪云本國人…屏障因而有贈 / 作者:徐夤 |
折桂何年下月中,閩山來問我雕蟲。
肯銷金翠書屏上,誰把芻蕘過日東。
郯子昔時遭孔圣,繇余往代諷秦宮。
嗟嗟大國金門士,幾個人能振素風。
|
|
渤海賓貢高元固先輩閩中相訪云本國人…屏障因而有贈解釋: 渤海賓貢高元固先輩閩中相訪云本國人,
屏障因而有贈,折桂何年下月中。
肯銷金翠書屏上,誰把芻蕘過日東。
郯子昔時遭孔圣,繇余往代諷秦宮。
嗟嗟大國金門士,幾個人能振素風。
詩詞中文譯文:
渤海貢品的高元固,來自閩中探訪云本國的人,
因此送上了一幅屏風作為禮物,折桂何年下月中。
肯將金翠之書銷毀于屏風上,由誰將芻蕘之事傳遍東方。
郯子曾經遭受孔圣的譴責,我自問去諷刺秦宮。
哀嘆啊,偉大國家的金門之士,有幾人能夠振起素風。
詩意:
這首詩是唐代徐夤寫給來自渤海地區的貢品使臣高元固的回信。詩中表達了作者對高元固的感激之情,也表達了對時代的思考和對國家士人的期望。
賞析:
這首詩以對高元固的問候和感謝作為開篇,表達了作者對貢品使臣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接著,詩人以折桂的比喻表達了自己立志取得成功的決心。然后,詩人表達了對將自己的成就記錄在金翠之書上的決心。接著,詩人用芻蕘之事的比喻表達了將自己所做所想傳遍東方的決心。在接下來的兩句中,詩人引用了郯子遭受孔圣譴責和自己曾經去諷刺秦宮的歷史事件,以表達對歷史上勇立精神風尚前方的人物的崇敬之情。最后,詩人借嗟嘆之辭,表達了對大國士人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振起素風,以塑造更加美好的國家未來。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和對國家的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