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中問海客 / 作者:劉昚虛 |
風雨滄洲暮,一帆今始歸。
自云發(fā)南海,萬里速如飛。
初謂落何處,永將無所依。
冥茫漸西見,山色越中微。
誰念去時遠,人經(jīng)此路稀。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浮海焉用說,憶鄉(xiāng)難久違。
縱為魯連子,山路有柴扉。
|
|
越中問海客解釋: 越中問海客,朝代:唐代,作者:劉昚虛
風雨滄洲暮,一帆今始歸。
自云發(fā)南海,萬里速如飛。
初謂落何處,永將無所依。
冥茫漸西見,山色越中微。
誰念去時遠,人經(jīng)此路稀。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浮海焉用說,憶鄉(xiāng)難久違。
縱為魯連子,山路有柴扉。
詩詞的中文譯文:
越中的海旁詢問過海路的客人,正逢傍晚的陰雨天,我今天才啟航。
曾告訴自己,要從南海出發(fā),萬里如飛般迅速回家。
開始時想著會降落在哪里,但卻將永遠沒有依托。
在迷茫的途中,漸漸西方山景映入眼簾,越中的山色微小。
誰會想起我遠離時的辛苦,經(jīng)過這條路的人也稀少。
停船時悲傷且淚流滿面,使我也沾濕了衣襟。
浮海之言又有何用,懷念家鄉(xiāng)難免已久。
即使成為魯連子,山路尚有柴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位行者在風雨之夜離開南海歸家的情景。詩人劉昚虛采用了平仄、押韻和格律等修辭手法,表達了游子思鄉(xiāng)的心情和對家鄉(xiāng)的留戀之情。
首先,詩人通過描繪風雨滄洲的暮景,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隨后,詩人從行者的角度,描述了他自己發(fā)自南海啟航,以高速向家歸去的場景,表達了行者強烈的回家愿望。然而,行者初時并不知道自己將會落腳在何處,也沒有任何依托可言,這增加了詩人對游子前途的揣測和擔憂。
漸行漸近越中,行者逐漸能看見山色微弱地映入眼簾。這里,詩人通過漸行漸近的描寫,展示了行者親近故鄉(xiāng)的心情,并暗示著行者與家鄉(xiāng)的距離正在逐漸縮小。
然而,詩人也表達了對行者離家時的孤獨和被忘記的憂傷。詩中提到誰會想起行者離開時的艱辛,經(jīng)過這條路的人也很少。這一表達體現(xiàn)了行者在外漂泊時的孤獨與被遺忘的心情。
最后,詩人通過行者在歸途中的停船、悲泣和沾濕衣襟的描寫,展示了行者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之情。詩人表示,浮海之言已無用,只能懷念家鄉(xiāng)。詩中末句提到“縱為魯連子,山路有柴扉”,暗示著行者回家后還有山路要走,也讓人感受到家鄉(xiāng)的溫暖與歸屬感。
整首詩詞以行者離家歸途為線索,通過細膩的描寫和表達,傳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眷戀之情,以及行者在異鄉(xiāng)的漂泊和思鄉(xiāng)之苦。整首詩詞字里行間流露出濃郁的情感,引發(fā)讀者對家鄉(xiāng)和遠方的思考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