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天竺寺 / 作者:綦毋潛 |
郡有化城最,西窮疊嶂深。
松門當澗口,石路在峰心。
幽見夕陽霽,高逢暮雨陰。
佛身瞻紺發,寶地踐黃金。
云向竹谿盡,月從花洞臨。
因物成真悟,遺世在茲岑。
|
|
登天竺寺解釋: 登天竺寺
郡有化城最,西窮疊嶂深。
松門當澗口,石路在峰心。
幽見夕陽霽,高逢暮雨陰。
佛身瞻紺發,寶地踐黃金。
云向竹谿盡,月從花洞臨。
因物成真悟,遺世在茲岑。
中文譯文:
登上天竺寺
郡中最有名的是化城,它坐落在西邊崇山峻嶺之間。
松門位于澗口,石路通向山峰之心。
幽靜地看到夕陽的霞光,高處偶然遇到暮雨的陰云。
佛的身軀看起來蒼老,頭發卻是青黑色的,象征著智慧。
寶地之上踩著如黃金般閃耀的佛像足跡。
云從竹谿一直延展,月光從花洞中照射下來。
由于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而領悟了真理,心靈超脫塵世,安靜地居于此地。
詩意和賞析:
《登天竺寺》是綦毋潛在唐代所寫的一首詩,描述了他登上天竺寺的感受和所得的啟發。
詩中通過描繪山門、石路、夕陽、雨云、佛像和自然景觀等,展示了天竺寺壯觀而幽靜的氛圍,同時也表達了對佛教和自然的敬仰之情。
詩中所寫的“化城”即指天竺寺,綦毋潛以“化城最”形容天竺寺的盛名,顯示了對寺廟的贊美之情。
通過描寫“松門當澗口,石路在峰心”,綦毋潛強調了天竺寺的高山險峻之勢。
接下來的描寫夕陽和暮雨,分別表達了作者在不同時間和氛圍中對天竺寺的感悟,形成了對自然景觀的深入體驗。
佛身瞻紺發,寶地踐黃金,是對佛陀與佛教的贊頌。通過描寫佛像華麗的穿著以及足跡,表達了對佛教信仰的虔誠。
詩末寫云從竹谿盡,月從花洞臨,以自然景觀為背景,凸顯了作者在此感悟人生真諦,并達到心靈與自然的和諧境界。
整首詩通過對天竺寺和自然景觀的細致描繪,表達了作者在這片山水之間的心靈領悟和超脫,同時也體現了佛教信仰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