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道潛留別 / 作者:蘇軾 |
為聞廬岳多真隱,故就高人斷宿攀。
已喜禪心無別語,尚嫌剃發有詩斑。
異同更莫疑三語,物我終當付八還。
到後與君開北戶,舉頭三十六青山。
|
|
次韻道潛留別解釋:
《次韻道潛留別》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為聞廬岳多真隱,
故就高人斷宿攀。
已喜禪心無別語,
尚嫌剃發有詩斑。
異同更莫疑三語,
物我終當付八還。
到后與君開北戶,
舉頭三十六青山。
詩意:
蘇軾在此詩中表達了自己對真實隱逸之地廬岳的向往,他來到了一位高人的居所,希望能夠與高人共度一夜。他感到高人的禪心純凈,沒有世俗的言語,但他自己卻覺得自己的頭發剃得不夠整齊,有些不夠隱逸的氣質。盡管如此,他仍然相信高人與他有著共同之處,他們最終會分享彼此的心得和體驗。最后,他向高人告別,表示日后再相聚,一起欣賞北方的美景,頭抬起來,可以看到三十六座青山。
賞析:
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對隱逸生活和禪修的向往,以及他對高人的景仰。他稱贊高人的禪心深邃,超越了塵俗世界的紛擾,成為了真正的隱士。蘇軾自我批評,覺得自己的剃發不夠整齊,暗示了他自己對于隱逸生活的追求還未達到完美的境地。但他仍然相信,他與高人有著共通之處,分享心得和體驗是可能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與高人分別后的期待,他們日后會再次相聚,一起欣賞北方的青山美景。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蘇軾內心的情感和思考。他對廬岳的真實隱逸之地的渴望,對高人禪心的贊美,以及對自己在隱逸生活中的不完美的認識,都在詩中得到了表達。蘇軾通過與高人的交流和對自己的自省,表達了對真正隱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也展現了他對高人的敬佩和希望能與高人有更多的交流。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精確的語言,描繪了真實隱逸生活的美好和蘇軾的思考態度,給讀者帶來了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