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貽南康陳處士陶 / 作者:譚用之 |
白玉堆邊蔣徑橫,空涵二十四灘聲。
老無征戰軒轅國,貧有茅茨帝舜城。
丹鳳晝飛群木冷,一龍秋臥九江清。
時人莫笑非經濟,還待中原致太平。
|
|
貽南康陳處士陶解釋: 中文譯文:《送給南康陳處士的陶器》
詩意:這首詩以送陳處士的陶器為題材,通過陳列陶器的方式,描繪了作者對陳處士的贊美和祝福,并以此借喻社會和國家的安寧和繁榮。
賞析:這首詩以陶器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對南康陳處士的贊美和祝福。詩的開頭描述了陶器擺在白玉堆旁邊,展示了它的高貴和珍貴。接下來描述了一個寧靜而富有靈性的山徑,傳來了二十四灘水流的聲音,象征著陶器的內在美和價值。
接著,詩人用"老無征戰軒轅國,貧有茅茨帝舜城"來形容處士的生活,意指陳處士身居高位,但放棄權力和物質的追求,追求道德和精神的修養。這里的"征戰軒轅國"指的是古代的帝王之位,"茅茨帝舜城"指的是古代帝王的居所,暗示著陳處士過著清貧而高尚的生活。
最后兩句"丹鳳晝飛群木冷,一龍秋臥九江清。時人莫笑非經濟,還待中原致太平。"以寓意和象征化的手法,表達了對國家興旺和社會和諧的期望。詩中的"丹鳳"和"一龍"象征著吉祥和權威,"九江清"則是指國家社會的繁榮穩定。最后兩句明確表示了作者期望中原地區能夠達到太平盛世的愿望,同時也提醒時人不要對處士的行為嘲笑,因為他所追求的并非經濟財富,而是道德和和平。
總之,這首詩以送陳處士的陶器為引子,通過描繪陶器的美麗和珍貴,表達了對陳處士的贊美和祝福,并借此寄托了作者對社會和國家安寧繁榮的期盼。作者通過詩中的象征意味和抒發情感的手法,將美和善的價值觀滲透其中,給讀者帶來了一種寧靜和美好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