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游堯臣歸閩六首 / 作者:王炎 |
良農種嘉谷,未必皆歲豐。
世間固無巧,得喪系其逢。
汾上百斛鼎,嶧陽七絲桐。
清廟不登薦,造物頗未工。
不移金石心,前哲能固窮。
|
|
送游堯臣歸閩六首解釋: 詩詞:《送游堯臣歸閩六首》
作者:王炎(宋代)
良農種嘉谷,
未必皆歲豐。
世間固無巧,
得喪系其逢。
汾上百斛鼎,
嶧陽七絲桐。
清廟不登薦,
造物頗未工。
不移金石心,
前哲能固窮。
【中文譯文】
善良的農夫耕作出豐美的谷物,
但并非每年都會豐收。
世上固然沒有什么巧合,
得失是由命運所決定。
汾水之上的百斛鼎,
嶧陽城的七絲桐。
即使在神圣的廟宇中也無法獲得認可,
造物主似乎并未完全圓滿。
不論是金石般堅固的內心,
還是前賢的智慧都無法擺脫困境。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人物送游堯臣歸閩的場景,通過對農業和世俗生活中的得失進行對比,展現了人們對命運的思考和對造物主智慧的質疑。
首先,詩中提到了農夫種植谷物的努力和期望,但也指出收獲并不總是如人所愿,這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命運的擺布。作者通過農業的比喻,暗示人們在追求目標時要心懷謙遜和理解。
其次,詩中討論了世間的巧合與命運。作者認為,世上并沒有完全憑借巧合來決定一個人的得與失,而是由命運所主宰。這種觀點既揭示了人事無常的真相,也反映了作者對命運的思考和對人生的疑問。
隨后,詩中以汾上百斛鼎和嶧陽七絲桐作為象征,表達了對人造事物的懷疑。清廟不登薦,造物頗未工,詩人認為造物主似乎并未完全圓滿,暗示了對人生意義和宇宙秩序的思考。這種懷疑的情緒在古代詩詞中常常出現,反映了宋代士人對宇宙和人生的追問。
最后,詩人強調了堅定的內心和前賢的智慧的重要性。他認為無論是金石般堅固的內心,還是前賢的智慧,都能夠幫助人們在困境中堅守初心。這種思想傳遞了一種深沉的哲理,鼓勵人們在命運的擺布下保持堅定和智慧。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農業和世俗生活中的比喻,通過對命運、人造事物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反映了宋代士人對于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追問,同時表達了對堅定和智慧的崇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