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清江常宰道院 / 作者:王炎 |
古人牧民如赤子,今人臨民用笞箠。
孰知官府本無事,獨恨庸人擾之耳。
臨邛有客腰銅章,三年為吏先慈祥。
老農共說長官好,桑柘陰中民小康。
公庭閒暇雁鶩散,燕坐胡床清晝長。
撥煩何自文書省,治道由來貴清靜。
不須柱下五千言,洙泗六經無猛政。
|
|
題清江常宰道院解釋: 《題清江常宰道院》是宋代王炎所作的一首詩詞。它以對比古今牧民待遇的方式,抒發了作者對當時庸碌官員的不滿和對清靜治道的向往。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古人牧民如赤子,
今人臨民用笞箠。
孰知官府本無事,
獨恨庸人擾之耳。
臨邛有客腰銅章,
三年為吏先慈祥。
老農共說長官好,
桑柘陰中民小康。
公庭閒暇雁鶩散,
燕坐胡床清晝長。
撥煩何自文書省,
治道由來貴清靜。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古代牧民與現代人民待遇的對比。古代的牧民受到像赤子一樣的關愛,而現代的人民卻受到殘酷的笞箠之苦。作者感嘆現代官府本無大事可忙,卻因為庸碌的官員擾亂了社會的安寧。
詩中提到了臨邛地區有一位身佩銅章的客人,他在擔任官員的三年間展現出慈祥的品質。老農們共同稱贊這位官員善良,同時也享受到了桑柘樹下的陰涼和民間的小康生活。
接著,詩中描述了官庭的寧靜與恬淡。在閑暇時,雁鶩散去,燕子坐在胡床上,白天變得格外明亮。作者呼吁撥去繁瑣之事,追求文書省中的寧靜,因為從古至今,治理社會的道路都是以清靜為尊貴的。
這首詩詞通過對古今社會的對比,抨擊了當時庸碌官員的行為,并表達了作者對清靜治道的向往。它寄托了作者對于社會安寧與治理的期望,以及對庸碌官員的憤慨。同時,詩詞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對古代牧民和現代人民待遇的對比,進一步凸顯了作者對社會現狀的不滿。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旨在喚起讀者對清靜治道的思考和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