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秋 / 作者:杜甫 |
林僻來人少,山長去鳥微。
高秋收畫扇,久客掩荊扉。
懶慢頭時櫛,艱難帶減圍。
將軍猶汗馬,天子尚戎衣。
白蔣風飆脆,殷檉曉夜稀。
何年減豺虎,似有故園歸。
|
|
傷秋解釋:
《傷秋》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描寫了作者身處荒山野嶺,感嘆時光的流轉和自身境遇的凄涼。
杜甫在詩中描述了自己所處的環境,荒山野嶺很僻靜,很少有人來往;山的盡頭,鳥兒的叫聲微弱。作者在高秋時節收起自己的畫扇,作為久客則掩上自己家的荊扉。他懶散而慢慢地梳理頭發,困難地穿上衣服。將軍們還在流汗地馳騁打仗,而天子卻仍身著戰袍。白天的涼風吹拂著蔣楊等植物,颯颯作響,但是曉晚時分它們的聲音稀少。詩人追問何時能消除豺虎的危害,是否還有回到故鄉的機會。
整首詩通過對山野環境、自身境遇的描寫,展現了一種凄涼之情。林僻來人少、山長去鳥微,描繪出作者身處荒山野嶺的孤獨和寂寞。高秋收畫扇、久客掩荊扉,表達了作者遠離塵囂,隱居山林的遭遇和心境。將軍猶汗馬、天子尚戎衣,以對比的手法,暗示了世間的紛爭和自身的困境。白蔣風飆脆、殷檉曉夜稀,通過描繪風聲的變化,展示了荒山野嶺的荒涼和孤寂。最后一句詩“何年減豺虎,似有故園歸”,是對故鄉鄉愁和對世間亂象的思考。
《傷秋》以簡潔的語言,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孤單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反映了他對亂世和身世的憂慮和思考。詩意深沉,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社會的詰問,是杜甫眾多感懷人生和時代的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