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和至壽春應令 / 作者:虞世南 |
瑤山盛風樂,南巡務逸游。
如何事巡撫,民瘼諒斯求。
文鶴揚輕蓋,蒼龍飾桂舟。
泛沫縈沙嶼,寒澌擁急流。
路指八仙館,途經百尺樓。
眷言昔游踐,回駕且淹留。
后車喧鳳吹,前旌映彩旒。
龍驂駐六馬,飛閣上三休。
調諧金石奏,歡洽羽觴浮。
天文徒可仰,何以廁琳球。
|
|
奉和至壽春應令解釋: 中文譯文:
瑤山風景優美,南巡游玩自在。如何處理巡撫之事,民生之困應該理解。文鶴展翅輕蓋,蒼龍點綴桂舟。漫舞泛沫繞沙嶼,寒流急湍擁擠。路上指示八仙館,途中經過百尺樓。欣慰回憶過去的游覽,暫停一下繼續留下。后車的聲音傳來鳳吹,前旌折射著彩旒。龍驂駿馬停下來,飛閣上三休。鼓瑟琴磐奏樂,歡樂喧洽酒杯浮。天文珍寶難以超越,為何要放置在琳瑯玉器的茅廁中。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虞世南所作,是一首奉和詩,應壽春的命令而作。詩中描繪了壽春的自然風光和宴會的盛景,同時也透露了作者對政務和民生的關注。
詩的前半部分描述了瑤山的美景和南巡的愉快,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游玩的向往。后半部分則表達了作者對巡撫的期望,希望他能夠關注民生之瘼,以及對過去游玩的懷念。
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將文鶴揚起比喻巡撫輕盈地處理政務,蒼龍裝點桂舟則是對巡撫官船的頌揚,并通過描繪泛沫和寒澌來形容流水的急湍。同時,詩中也描繪了一幅盛大的宴會場景,如路指八仙館、途經百尺樓、后車鳳吹、前旌彩旒等,表現了宴會的熱鬧和喜慶。
整首詩以自由的筆觸和歡快的語調描繪了壽春的美景和宴會的盛況,展現了唐代這一時期對自然和歡樂的追求。詩的最后一句“天文徒可仰,何以廁琳球”則暗示了作者對政治世界的不滿和對天下人才的期望。總體上,這首詩充滿了詩人對自然和人間歡樂的熱愛,并通過對壽春的描繪展現了唐代社會的繁榮和歡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