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須筆 / 作者:蘇軾 |
太倉失陳紅,狡穴得余腐。
既興丞相嘆,又發廷尉怒。
磔肉飼饑貓,分髯雜霜兔。
插架刀槊健,落紙龍蛇騖。
物理未易詰,時來即所遇。
穿墉何卑微,托此得佳譽。
|
|
鼠須筆解釋:
《鼠須筆》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太倉失陳紅,
狡穴得余腐。
既興丞相嘆,
又發廷尉怒。
磔肉飼饑貓,
分髯雜霜兔。
插架刀槊健,
落紙龍蛇騖。
物理未易詰,
時來即所遇。
穿墉何卑微,
托此得佳譽。
詩意:
這首詩詞以鼠須筆為題材,描述了一種微不足道的物品,如何通過時機和環境的變化而獲得了重要的價值和贊譽。詩中通過描繪一系列鼠須筆在特定場景中的運用,暗喻了人生的變幻和機遇的重要性。
賞析:
蘇軾以鼠須筆為象征,通過具體的場景描寫,傳達了深刻的哲理。詩的開篇,太倉失去了珍貴的陳紅墨,而鼠洞卻得到了馀下的腐朽墨汁。這里隱喻了機緣巧合和轉機的發生。接著,詩中描述了鼠須筆被用來喂養饑餓的貓,被與雪中野兔的毛混合,被用作插在刀架上鋒利的武器,被用來勾勒出紙上的龍和蛇。這些描寫展示了鼠須筆在不同環境中的變化和多樣性。
詩的結尾,蘇軾表達了他對物理的理解尚未完全明了,但隨著時光的流轉,他所遇到的一切也就成為了他的財富。最后兩句“穿墉何卑微,托此得佳譽”,暗示了鼠須筆在墻壁上穿行的形象,象征著微不足道的事物通過巧妙的運用而獲得了美好的聲譽。
整首詩詞通過對鼠須筆的描寫,把微小而不起眼的事物與人生的變幻和機遇聯系起來,表達了詩人對于時機和環境對于人生的重要性的思考。同時,也寓意了人們在平凡之中尋求機遇和發現自身價值的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