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庭送別 / 作者:張蠙 |
一生雖達理,遠別亦相悲。
白發無修處,青松有老時。
暮煙傳戍起,寒日隔沙垂。
若是長安去,何難定后期。
|
|
邊庭送別解釋: 邊庭送別:
一生雖達理,遠別亦相悲。
白發無修處,青松有老時。
暮煙傳戍起,寒日隔沙垂。
若是長安去,何難定后期。
中文譯文:
邊疆送別:
一生雖然通達理論,但遠別時仍感相悲。
白發遍布無遺漏之處,青松也會有年老的時候。
暮煙彌漫,傳來軍士起床;寒日隔著沙塵低垂。
如果有一天離開長安,請問我們何時再相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唐代詩人張蠙創作的,通過送別的場景,表達了離別時的憂愁和無奈之情。
首先,詩人描述了自己一生雖然通達理論,但在遠離親人的時候仍然感到相悲。這表明即使有才智與理論的修養,人在離別時仍然能夠感受到離別的痛苦和憂傷。
其次,詩人通過比喻白發無修處和青松有年老的時候,揭示了人和自然都無法逃脫歲月的磨礪和變遷。白發無修處暗指人老;青松有老時則表明自然界事物也有衰老之時。這種比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和自然的共通性,都會經歷時間的流轉和變化。
最后,詩人通過描述暮煙彌漫、傳來軍士起床,和寒日隔著沙塵低垂等場景,營造出邊塞的凄涼氛圍。寒日隔著沙塵低垂的描繪讓人感受到邊塞戍卒一天的艱辛和孤寂。而最后一句“若是長安去,何難定后期”,則表達了希望長安能夠再相見的意愿。長安作為唐朝的都城,人們的生活和世界都更加繁華,同時也意味著與親人更近的距離,因此詩人將長安作為再相見的期望。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憂慮和渴望,同時通過對自然和人事物的描繪,反映出人類和自然的共同命運。整首詩情感真實而深沉,展現了唐代士人在邊塞生活的無奈和心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