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南海僧游蜀 / 作者:張蠙 |
真修絕故鄉,一衲度暄涼。
此世能先覺,他生豈再忘。
定中船過海,臘后路沿湘。
野迥鴉隨笠,山深虎背囊。
瀑流垂石室,蘿蔓蓋銅梁。
卻后何年會,西方有上房。
|
|
送南海僧游蜀解釋: 《送南海僧游蜀》是唐代詩人張蠙的作品。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向南海的僧人送別的情感,描繪了僧人離開故鄉游歷的情景。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真修絕故鄉,一衲度暄涼。
此世能先覺,他生豈再忘。
定中船過海,臘后路沿湘。
野迥鴉隨笠,山深虎背囊。
瀑流垂石室,蘿蔓蓋銅梁。
卻后何年會,西方有上房。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僧人離開故鄉修行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僧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首先,詩人稱僧人為“真修”,強調了僧人的修行之道的真實和純正。僧人離開故鄉,穿著簡樸的僧袍,不懼世俗的暄熱和寒冷,決心要修行到底。詩句“真修絕故鄉,一衲度暄涼。”表現出僧人對塵俗世界的超越和修行的堅定決心。
接著,詩人表達了對僧人開悟之能力的贊賞和崇敬。“此世能先覺,他生豈再忘。”這句話說明僧人在現世中已經覺悟,而且在來世也不會再忘記修行的決心和目標。
詩的下半部分描述了僧人離開故鄉后的旅途情景。僧人乘船渡過海洋,行經湘江,穿越山野,獨自背負虎皮行囊,形象地表現出僧人的孤寂和堅韌不拔。詩句“野迥鴉隨笠,山深虎背囊。”生動地描繪了僧人行走在野外的孤單情景。
最后兩句“瀑流垂石室,蘿蔓蓋銅梁。卻后何年會,西方有上房。”則表達了詩人對僧人的祝福和思念。瀑布懸垂在石室上方,象征著修行的道路陡峭而難行,而蘿蔓覆蓋著銅梁,象征著僧人行走在嚴苛的修行之路上也有得到護佑和庇護。最后兩句話呼應了開頭,表明詩人希望能再次和僧人相見,詩人也許會在西方世界的上房與僧人相會。
整首詩以平淡的語言描繪了僧人離開故鄉游歷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僧人的敬佩和祝福之情。詩的意境簡潔而有力,通過對隱逸修行的僧人形象的塑造,呈現了一種追求超脫凡塵的信仰和奮斗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