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蜀僧去麈 / 作者:蘇軾 |
十年讀易費膏火,盡日吟詩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將芹芷薦君盤。
誰為善相甯嫌瘦,復有知音可廢彈。
拄杖掛經須倍道,故鄉春蕨已闌干。
|
|
送蜀僧去麈解釋:
《送蜀僧去麈》是蘇軾寫的一首詩,表達了對友人離去的送別之情。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十年讀易費膏火,
盡日吟詩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
欲將芹芷薦君盤。
誰為善相甯嫌瘦,
復有知音可廢彈。
拄杖掛經須倍道,
故鄉春蕨已闌干。
詩意:
這首詩以蘇軾的親身經歷為背景,描繪了他送別一位名叫蜀僧的朋友時的心情。詩中,蘇軾抒發了自己讀書十年的心血和辛勞,整日吟詩而感到愁苦,壓抑得連呼吸都感到困難。他說自己不懂得丹青藝術,無法追求世俗的美好,只能將自己的心意表達于文字之中,希望能用詩詞向朋友傳達自己的思念之情。他提到自己的朋友甯,甯因為善良而受人嫌瘦,但是蘇軾覺得他是一個知音,愿意為他彈奏琴曲。最后,蘇軾提到自己拄著拐杖,掛著經書,倍加珍惜與朋友的交往,而他的故鄉的春天已經結束,蕨草也已經干枯。
賞析:
這首詩以蘇軾內心的真實感受為基礎,表達了對友人離別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蘇軾通過自己的經歷,展示了讀書刻苦的辛勞和吟詩寫字的憂愁,以及對世俗美好的追求和對友誼的珍惜。詩中的甯被描述為一個善良但受人嫌瘦的人,蘇軾卻視他為知音,愿意為他彈奏琴曲,這顯示了蘇軾對真摯友誼的珍視。最后,詩人以自己掛著經書、拄著拐杖的形象,表達了與友人的別離和對家鄉春天的懷念。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了作者內心的復雜情感和對友情的執著追求,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