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棄婦 / 作者:曹鄴 |
嫁來未曾出,此去長別離。
父母亦有家,羞言何以歸。
此日年且少,事姑常有儀。
見多自成丑,不待顏色衰。
何人不識寵,所嗟無自非。
將欲告此意,四鄰已相疑。
|
|
棄婦解釋: 《棄婦》是唐代詩人曹鄴創作的一首短詩,詩意深沉,表達了女子的孤立和無奈之情。
中文譯文:
嫁來未曾出,此去長別離。
父母亦有家,羞言何以歸。
此日年且少,事姑常有儀。
見多自成丑,不待顏色衰。
何人不識寵,所嗟無自非。
將欲告此意,四鄰已相疑。
詩意和賞析:
詩人以一個被遺棄的女子的視角,描繪了她的孤立和無助。詩的第一句“嫁來未曾出”,指女子嫁過來后從未離開過家,被束縛在家庭中,沒有自由。第二句“此去長別離”,暗示了女子即將離開家庭,與丈夫分別,承受著長時間的離散之苦。接著,詩人提到女子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家,她感到羞愧和無地自容,不知如何回歸父母的家庭。
在接下來的幾句中,詩人表達了年少女子不能隨心所欲的悲哀。女子必須遵從姑母的規矩和禮儀,無法自主生活。隨后,詩人指出女子在周圍人眼中“見多自成丑”,無論她有何樣的美貌,也無法脫離世人的眼光和評判。女子不可避免地會被諸多眼光妖魅,也無法逃脫。
最后兩句詩中,詩人表達了女子想要訴說內心的感受,卻遭到周圍人的懷疑和不信任。這句詩令人深感惋惜,女子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傾訴,或者她內心的聲音并沒有被世人真正聽到。
整首詩傳遞了被遺棄女子的無奈和心靈困惑,折射出唐代婦女的封建束縛和社會地位的低下。同時,詩中表達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也具有普遍性,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