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司馬至 / 作者:杜甫 |
有使歸三峽,相過問兩京。
函關猶出將,渭水更屯兵。
設備邯鄲道,和親邏些城。
幽燕唯鳥去,商洛少人行。
衰謝身何補,蕭條病轉嬰。
霜天到宮闕,戀主寸心明。
|
|
柳司馬至解釋:
《柳司馬至》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詩。朝代時期,詩人司馬季主持了對巴蜀地區的征戰,返回京城時經過了渭水河谷。
詩中描述了司馬季回到三峽后,經過渭水河谷來到京城,途中看到龐大的軍隊在邯鄲道上準備出征,也看到了和親的一些城市。他注意到幽燕地區的鳥兒都已飛去,商洛地區人煙稀少。詩人自覺自己年紀已大,身體衰弱,疾病纏身。他在寒冷的宮闕中度過了一夜,思念著君王,盡全力為國盡心盡力。
這首詩通過描述司馬季在回到三峽后的旅途中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對虛度年華、操勞勞累的歲月的憂慮和病痛帶來的無奈。詩中深情地描繪了詩人對君主的忠誠和對國家榮辱的關切。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有使歸三峽,
相過問兩京。
函關猶出將,
渭水更屯兵。
設備邯鄲道,
和親邏些城。
幽燕唯鳥去,
商洛少人行。
衰謝身何補,
蕭條病轉嬰。
霜天到宮闕,
戀主寸心明。
賞析:
《柳司馬至》是杜甫晚年寫的一首詩,這首詩以杜甫樸實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和個人的無奈和憂慮。
詩的開篇即入題,字字叩擊著我們的心扉,這使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苦悶和歸來的心情。用“有使歸三峽”來形容歸途,寓意頗深。相較于三峽的山水秀麗,詩人回到京城的路途既漫長又辛苦,被描述為函關出將、渭水屯兵,表達了封建時代戰爭頻繁、人民生活困苦的現實。
詩的下篇,詩人通過描繪邯鄲道設備、和親邏些城、幽燕唯鳥去、商洛少人行等景象,表達了對國家疆域的關注和自己日漸衰老的無奈和失望。“蒼魂日已變,空悲病轉嬰”反映了仕途起伏,病痛纏身的心境,詩人雖然身體衰弱但依舊對朝政、君王忠心耿耿。
詩的最后兩句,用“霜天到宮闕,戀主寸心明”來表達詩人對君王的思念之情,表達了一種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對國家的關懷。正是這種忠誠和關懷,使得杜甫的詩歌在唐代文學中獨具一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