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 / 作者:李涉 |
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應,叫笑如生鹿。
欲報田舍翁,更深不歸屋。
|
|
山中解釋: 《山中》是唐代詩人李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應,叫笑如生鹿。
欲報田舍翁,更深不歸屋。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放牧的牧童在山中偷吃李涉的竹子,而李涉無奈地看著他。盡管李涉呼喊讓牧童回應,但牧童只是嘲笑他,就像一只敏捷的鹿一樣。李涉想要報告這個事情給牧童的主人,但牧童卻深入山中,不再回到家中。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小故事,通過描寫牧童偷吃竹子和李涉的反應,展現了作者對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的思考。
首先,詩中的牧童象征著自然的力量和無拘無束的生命力。他無視李涉的呼喊,自由自在地享受著山中的美食,象征了自然界的自主性和不受限制的本性。與此同時,牧童的行為也暗示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和破壞。
李涉在詩中表現出無奈和被愚弄的情緒。他對牧童的呼喊沒有得到回應,只聽見了嘲笑聲。牧童的嘲笑使他感到無力和無助,同時也顯現出人類對自然力量的無能為力。
最后兩句表達了李涉想要向牧童的主人報告此事的意愿,然而牧童卻繼續深入山中不回家。這種情節的設置,進一步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和無法溝通的困境。人類的意圖和行動在自然面前顯得微不足道,自然的力量和規律超越了人類的控制。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深刻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對人類欲望與自然力量沖突的感慨。它提醒我們要尊重自然、珍惜資源,并反思人類與自然的平衡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