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鄒判官往陳留(一作洪州送郄紹充河南租庸判官) / 作者:張繼 |
齊宋傷心地,頻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
國使乘軺去,諸侯擁節迎。
深仁荷君子,薄賦恤黎甿.
火燎原猶熱,波搖海未平。
應將否泰理,一問魯諸生。
|
|
送鄒判官往陳留(一作洪州送郄紹充河南租庸判官)解釋: 《送鄒判官往陳留》是唐代張繼創作的一首詩。詩中描繪了齊宋兩國頻繁交戰的景象,以及因戰爭而導致的社會動蕩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詩人表達了對于國家和人民的關切,并希望能夠有賢明的統治者來治理國家,使得社會能夠恢復安定與繁榮。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齊宋傷心地,頻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
國使乘軺去,諸侯擁節迎。
深仁荷君子,薄賦恤黎甿。
火燎原猶熱,波搖海未平。
應將否泰理,一問魯諸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送別鄒判官往陳留為背景,通過描繪戰亂頻繁的齊宋邊境地區的景象,展現了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痛苦和困境。詩中提到了女子停止了織布,農民放棄了耕種,說明了戰爭對于社會經濟的破壞。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于國家和人民的關切,希望能夠有賢明的統治者來治理國家,使得社會能夠恢復安定與繁榮。
詩中的“國使乘軺去,諸侯擁節迎”描繪了鄒判官出使的場景,顯示了他的重要身份和受到的禮遇。而“深仁荷君子,薄賦恤黎甿”則表達了鄒判官的仁德和對于人民的關懷。他不僅對于君主忠誠,而且對于百姓也十分關心,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最后兩句“火燎原猶熱,波搖海未平。應將否泰理,一問魯諸生”則表達了詩人對于國家前途的擔憂。戰火雖然已經燒過,但是戰亂的影響仍然存在,社會仍然不夠安定。詩人希望能夠有賢明的統治者來治理國家,解決社會問題,使得國家能夠恢復安寧與繁榮。最后一句“一問魯諸生”則是對于魯國學者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良策。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戰亂帶來的痛苦和社會動蕩,表達了對于國家和人民的關切,同時也展現了對于賢明統治者和智者的期望。詩人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于社會和國家的思考和關懷,展現了他對于和平與安定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