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崔潩因寄薛據、孟云卿(內弟潩赴湖南幕職) / 作者:杜甫 |
志士惜妄動,知深難固辭。
如何久磨礪,但取不磷緇。
夙夜聽憂主,飛騰急濟時。
荊州過薛孟,為報欲論詩。
|
|
別崔潩因寄薛據、孟云卿(內弟潩赴湖南幕職)解釋:
別崔潩因寄薛據、孟云卿(內弟潩赴湖南幕職)
安祿山起兵后,李納等人擔任赤縣(今湖北紅安縣)縣尉,崔潩擔任寸洲團練使,杜甫給好友薛據和孟云卿寫了這首詩。
北國正多難,客情千萬重。
青云浮上路,白首夜無眠。
忽然值幽獨,肯與人談故園?
恐非戰士侶,空負青云遙。
北國正多難,客情千萬重。
如何久磨礪,但取不磷緇。
憂來不可避,礪豈肯輕舍?
夙夜聽憂主,急飛騰助危亡。
巴山谷口寺,鳥啼新隴月。
所愿同此人,如今且聽簧。
飛書報重事,欲進意詩場。
【中文譯文】
北國正多災害,作為客人的情感千萬倍重。
青云上路飛,白發夜里不眠。
突然一下子變得孤獨,還愿和別人談起故鄉?
怕不和戰斗的士兵成群結隊,白白辜負了遙遠的青云。
北國正多災害,作為客人的情感千萬倍重。
如何磨礪久,只取不到菱亮黑色。
憂愁來了不可回避,據豈肯輕易放棄?
日夜聽從憂愁為主,迅速飛騰救急危亡之際。
巴山的山口寺廟,鳥兒新嫁的隴月 (就是中國農歷的5月) 啼鳴。
我所希望的是和這樣的幾個人,現在既然聽到了簧音。
飛鳥傳遞著重要的消息,想要進去表達詩篇的意境。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宣泄內外之苦,表達對崔潩和薛據的思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杜甫對目前局勢的擔憂之情。詩中主要聚焦在北國動亂和杜甫自身的困境上。北國正多災害,民不聊生。杜甫身處南方,心系北國,深感親友之難,疾吏之遇,自身的困苦。杜甫的內心苦悶難以言表,他從崔潩的身世也看出作者的悲憫之情。
杜甫在詩中表達了志士之感和憂國之志。作為一名志士,他渴望改變現狀,追求磨礪。然而,即使努力不懈,也無法達到如自身志士之名之至。這種志士崇高情操與實際困境的矛盾是整個詩篇的重要內核。
整首詩喚起了讀者對當時社會動亂和底層人民苦難的同情。通過描述自身的尷尬和困境,詩中透露出對正義和公平的渴望,對國家安定的呼吁,對受苦人民的關切。詩的詩意還體現在對自己的詩人身份的憂慮和對藝術的追求。
在賞析這首詩時,我們可以感受到杜甫對時代動蕩的真實反映和對理想追求的無盡愿望。同時,它也是杜甫悲觀主義思想的體現。他對當時局勢的認識和對人生的思考,展現了他對人類命運的深邃洞察力。這首詩反映了一個矛盾時代的憤懣和主動。同時,它也是對他個人命運和家庭感情的直抒胸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