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青濰將謝承制 / 作者:蘇軾 |
吾皇有意縛單于,槌破銅山鑄虎符。
驍將新除三十六,精兵共領五千都。
周王常德須攘狄,漢帝雄才亦尚儒。
君學本兼文武術,功名不必讀孫吳。
|
|
贈青濰將謝承制解釋:
《贈青濰將謝承制》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吾皇有意縛單于,
槌破銅山鑄虎符。
驍將新除三十六,
精兵共領五千都。
周王常德須攘狄,
漢帝雄才亦尚儒。
君學本兼文武術,
功名不必讀孫吳。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對將領謝承制的贊美和祝愿。詩中提到了君主的意愿,希望能夠捆綁住北方的敵對部落首領(單于),并使用銅山鑄造的虎符(指代將領的權杖)來鞏固統治。詩人稱贊了新晉的勇將謝承制,他新近晉升為三十六將之一,統領著五千精兵。詩人進一步提到了周王和漢帝,分別強調了周王需要有德行來平定北方的戎狄部族,而漢帝則需要英才和儒學的價值。最后,詩人認為將領應該兼修文武之道,不必只局限于讀書學習孫吳(指代兵法)。
賞析:
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對將領的贊美和對國家安寧的祝愿。通過將君主的意愿與將領的才干相結合,詩人表達了對國家統一和安定的期望。他對謝承制的稱贊顯示了詩人對勇猛有為的將領的敬佩,同時也強調了將領需要有文武兼備的能力。詩中提到的周王和漢帝是歷史上的君主典范,他們分別代表了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性。最后兩句表明了詩人認為將領的學識應該既包含文化修養,又包含軍事戰略,而不僅僅是狹隘的兵法。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對將領和國家安危的關切,展現了詩人對國家興旺的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