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吏部郎中贈給事中韋公挽歌二首 / 作者:李嘉祐 |
神理今何在,斯人竟若斯。
顏淵徒有德,伯道且無兒。
白發今非老,青云數有奇。
誰言夕郎拜,翻向夜臺悲。
社里東城接,松阡北地開。
聞笳春色慘,執紼故人哀。
終日南山對,何時渭水回。
仁兄與恩舊,相望泣泉臺。
|
|
故吏部郎中贈給事中韋公挽歌二首解釋: 故吏部郎中贈給事中韋公挽歌二首
神理今何在,斯人竟若斯。
顏淵徒有德,伯道且無兒。
白發今非老,青云數有奇。
誰言夕郎拜,翻向夜臺悲。
社里東城接,松阡北地開。
聞笳春色慘,執紼故人哀。
終日南山對,何時渭水回。
仁兄與恩舊,相望泣泉臺。
中文譯文:
故吏部郎中贈給事中韋公挽歌二首
如今神靈何處在,這個人竟然如此消逝。
顏淵只有德行,伯道卻無兒子。
白發并非老朽,藍天有許多奇異之處。
誰言夕陽下郎君升官,卻反向夜臺悲嘆。
社里東城相相對,松阡北地方開闊。
聽到笳聲,春色如此凄涼,手持綢帶為故交哀悼。
整日望著南山,何時才能回到渭水邊。
仁兄與恩舊,相對淚流思念的泉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李嘉祐寫給給事中韋公的挽歌。韋公是嘉祐的親密朋友,詩中表達了對逝去的韋公的思念之情。
詩中通過抒發對韋公的悼念,表達了作者對友情的珍視和對逝去的親友的思念之情。詩中描繪了神靈消逝的境況,與顏淵有德而伯道無兒的對比,以及白發非老的象征意義,都展現出生命的無常和人事的變遷。
作者以悲痛的語氣寫下詩中的情感,凄涼的春色和執紼故人的場景,進一步加深了詩的哀怨之感。而詩末的望著南山,渴望回到渭水邊,以及相望泉臺的淚水,傳遞出作者對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詩情感凄愴,寄托了詩人對友情和親情的感慨和思念,同時也反映了人生無常和歲月流逝的真實感受。通過抒發個人情感,表達出普遍共鳴,賦予了這首詩以深遠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