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樂府十二首·古遺嘆 / 作者:元結(jié) |
古昔有遺嘆,所嘆何所為。
有國遺賢臣,萬事為冤悲。
所遺非遺望,所遺非可遺。
所遺非遺用,所遺在遺之。
嗟嗟山???,全獨竟何辭。
心非膏濡類,安得無不遺。
|
|
系樂府十二首·古遺嘆解釋: 《系樂府十二首·古遺嘆》是唐代元結(jié)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古昔有遺嘆,所嘆何所為。
在古代,人們曾經(jīng)有所遺憾和嘆息,憂心的事情是什么呢?
有國遺賢臣,萬事為冤悲。
有些國家失去了忠誠的臣子,萬事都變成了令人痛苦的悲哀。
所遺非遺望,所遺非可遺。
所遺憾的不是僅僅只是遺憾,所失去的也不只是可以遺忘的。
所遺非遺用,所遺在遺之。
所失去的不是可以利用的,而是在我們心中一直保留著的。
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
感嘆啊,長期在山海間往來的人,完全孤獨,竟然沒有言語。
心非膏濡類,安得無不遺。
內(nèi)心不是被油脂滋潤所能比擬的,怎能不有遺憾呢。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古代國家和人們的悲嘆之情。在古代中國,有時因為政治亂世或其他原因,國家失去了賢臣,這對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一種悲哀。詩中的“所遺非遺望,所遺非可遺,所遺非遺用,所遺在遺之”表達了對于失去的東西的情感,雖然已經(jīng)失去了,卻仍然在我們心中保留著。
詩中的“嗟嗟山??停毦购无o”呈現(xiàn)了一種孤獨無助的心境,那些長期在山海間往來的人,面對孤獨和遺憾,心中難以用言語表達。最后,作者說“心非膏濡類,安得無不遺”,指出產(chǎn)生遺憾的原因并非是肉體上的缺失,而是內(nèi)心世界的富足和豐盈。心靈的豐富使我們無法擺脫對于遺憾的困擾。
這首詩通過抒發(fā)詩人的心聲,揭示了人們對失去的事物或人的遺憾和心中的痛苦。它通過對失去的事物和感情的反思,表達了人們對遺憾掙扎的無奈和思考。整體上,詩意深邃,情感真摯,引人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