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竹徑 / 作者:李德裕 |
野竹自成徑,繞溪三里馀。
檀欒被層阜,蕭瑟蔭清渠。
日落見林靜,風行知谷虛。
田家故人少,誰肯共焚魚。
|
|
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竹徑解釋: 野竹自成徑,
繞溪三里馀。
檀欒被層阜,
蕭瑟蔭清渠。
日落見林靜,
風行知谷虛。
田家故人少,
誰肯共焚魚。
中文譯文:
野竹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條小徑,
環繞溪流長達三里余。
檀欒樹林覆蓋在山丘上,
草木叢生為清澈的水渠營造了陰涼之處。
太陽落下后,林間靜謐,
風吹過時,能感知谷地的空虛。
農家鄰居很少,
沒有人愿意一起放棄捕撈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天暮色時的一幅田園景象。詩人以限定詞“野竹”開始,不是花園中栽植有序的竹林,而是自然生長在野外的竹子。竹子自成了一條小徑,繞過溪流長達三里,在山丘上覆蓋了茂密的檀欒樹林,為清澈的水渠提供了涼爽的遮蔭。當夜幕降臨,林間靜謐,只有風吹過時才能感覺到谷地的虛空。
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凸顯出田園生活的寧靜和宜人。同時,他也表達了對友誼和情感的思考。在最后兩句中,詩人提到田園中的人很少,沒有人愿意放棄捕魚。這句話可能有著更深層的意味,暗示著人際關系的疏離和冷漠。詩中的竹徑、溪流、樹木、晚霞等景物形象生動,給人一種清新、寧靜的感覺。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的描述為主,蘊含著對田園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友誼和親情的珍惜和思念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