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匡山僧贈榔栗杖 / 作者:曹松 |
栗杖出匡頂,百中無一枝。
雖因野僧得,猶畏岳神知。
畫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宜留引蹇步,他日訪峨嵋。
|
|
答匡山僧贈榔栗杖解釋: 答匡山僧贈榔栗杖
栗杖出匡頂,百中無一枝。
雖因野僧得,猶畏岳神知。
畫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宜留引蹇步,他日訪峨嵋。
詩詞的中文譯文:
從匡山頂上取下栗杖,一百次中沒有一根。
雖然是我從野僧那里得到的,但仍然畏懼岳神的知曉。
畫出的月亮冷冷地放光,手指在秋天的云片上移動。
應該慢慢引領著邁出艱難的腳步,另一天探訪峨嵋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栗杖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行為的迷惑和擔憂以及對岳神的敬畏之情。詩中也展示了對自然景觀的描繪,通過描繪月亮和秋云的形象,傳達出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
作者曹松通過栗杖這個日常物件,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思考。傳統文化中,形容人與栗木有著情感和信仰的聯系。栗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常被認為是吉祥、長久、豪邁的象征,而栗杖則是講求品質的象征。在這首詩中,栗杖出匡頂,即從極高的地方取下栗杖,百次中沒有一根,表達了作者對于栗杖質量的追求和挑剔。
詩中提到的野僧和岳神,暗示了僧人對于自然和神靈的敏銳感知,以及對于自然規律的尊重和敬畏。盡管詩人通過野僧得到了栗杖,但他仍然擔心岳神對于自己的行為有所了解,表達了一種內心的迷惑和不安。
最后兩句“畫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宜留引蹇步,他日訪峨嵋。”描繪了詩人欣賞月亮和指著秋天的云片的情景,并表達了詩人希望能夠慢慢前行,探訪峨嵋山的愿望。
總之,這首詩通過對栗杖、野僧和岳神的描寫,傳達了詩人對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對于內心迷茫和未來探索的希望。通過簡潔而富有意象的表達,展示了詩人純粹而深邃的內心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