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第敕下,宴中獻座主杜侍郎 / 作者:曹松 |
得召丘墻淚卻頻,若無公道也無因。
門前送敕朱衣吏,席上銜杯碧落人。
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燒春。
南山雖有歸溪路,爭那酬恩未殺身。
|
|
及第敕下,宴中獻座主杜侍郎解釋: 及第敕下,宴中獻座主杜侍郎
得召丘墻淚卻頻,
若無公道也無因。
門前送敕朱衣吏,
席上銜杯碧落人。
半夜笙歌教泥月,
平明桃杏放燒春。
南山雖有歸溪路,
爭那酬恩未殺身。
中文譯文:
受到皇帝的召喚,我多次在丘墻中哭泣,
如果沒有公正,又怎會有理由。
門前送來玉帝的詔命,朱衣官吏供奉,
宴席上,賓客們端起酒杯,紛紛贊嘆。
半夜里笙歌聲教泥土上的月亮沉迷,
在清晨,桃杏花燃起了春天之火。
南山上雖然有回家的小徑,
可追求酬謝恩情的人未必會喪命。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曹松創作的一首七絕詩。詩人以自己及第進士后的遭遇和心情為題材,訴說了自己在得到皇帝召見后的感慨和困惑。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于得到皇帝的召喚和獲得高官的感慨。他提到自己多次在丘墻中哭泣,顯示其內心的困擾和不安。他強調了需要公正和合理的理由來保持公道。
在第四句中,詩人通過門前送來詔命、宴席上賓客舉杯的描繪,展現了自己受到重視和尊敬的情況。展示了得召的喜悅和慶祝的場面。
最后兩句中,詩人以寓言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于回報和感恩的思考。雖然有歸溪之路,詩人認為為了酬謝恩情,并不一定要犧牲性命。這里的南山雖然具體指向什么地方,但是可以理解為回家和平淡的生活之路。
這首詩揭示了曹松身為當時的士人,對于得到皇帝召見和擔任高官職位的內心隱憂和思考。通過形容各種場景和情景,表達了自己對待宴會和恩賞的態度。總體而言,這首詩詞在唐代詩歌中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