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和曾仲錫荔支 / 作者:蘇軾 |
柳花著水萬浮萍,荔實周天兩歲星。
(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
荔支至難長,二十四五年乃實。
)本自玉肌非鵠浴,至今丹殼似猩刑。
侍郎賦詠窮三峽,妃子煙塵動四溟。
莫遣詩人說功過,且隨香草附騷經。
|
|
再和曾仲錫荔支解釋:
詩詞:《再和曾仲錫荔支》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柳花著水萬浮萍,荔實周天兩歲星。
(柳花到水中,變成了無數浮萍;荔枝實在樹上經過兩年才長成星。)
本自玉肌非鵠浴,至今丹殼似猩刑。
(最初它們的外表如同玉肌一樣潔白,不曾經受過苦難;但如今,荔枝的果殼卻像被刑罰的猩猩一樣紅紅的。)
侍郎賦詠窮三峽,妃子煙塵動四溟。
(官員賦詩歌贊美貧瘠的三峽,而妃子的離別引起了四方的波瀾和哀傷。)
莫遣詩人說功過,且隨香草附騷經。
(不要讓詩人去論述功過,只需隨意地借用香草附和騷人的經典。)
這首詩詞描述了柳花和荔枝的成長過程,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寓意。
首先,柳花代表了一種柔弱而堅韌的生命力。柳花從枝頭飄落到水中,經過一夜,便轉變成了浮萍。這種形象可以被理解為生命的轉變和適應能力,表達了人們在環境中不斷適應、生存和發展的力量。
其次,荔枝則象征了經歷歲月洗禮的成長和韌性。蘇軾寫道,荔枝的果實需要經過二十四五年才能成熟,而果殼則變得紅紅的,似乎受到了猩猩的刑罰。這種描寫表達了時間的沉淀和歲月的磨練,同時也暗示了人生的艱辛和成長的代價。
整首詩詞在描繪自然景物的同時,折射了人生的哲理。通過柳花和荔枝的比喻,蘇軾探討了生命的堅韌和成長的過程,以及時間對人生的影響。詩人呼吁讀者不要過多地評判衡量功過,而是應該像香草一樣,以柔軟、自然的姿態與偉大的文化傳統相融合。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獨特的抒情風格和深刻的思考,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生命成長和人生哲理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