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第送張霞歸覲江南 / 作者:李洞 |
此道背于時,攜歸一軸詩。
樹沈孤鳥遠,風逆蹇驢遲。
草入吟房壞,潮沖釣石移。
恐傷歡覲意,半路摘愁髭。
|
|
下第送張霞歸覲江南解釋: 下第送張霞歸覲江南
此道背于時,攜歸一軸詩。
樹沈孤鳥遠,風逆蹇驢遲。
草入吟房壞,潮沖釣石移。
恐傷歡覲意,半路摘愁髭。
中文譯文:
離開狀元的考試之路,送張霞南下覲見江南皇帝。
在這條背離時代潮流的道路上,他帶著一卷歸家的詩。
道路兩旁的樹木凋零了,孤鳥也不再停歇,遠離人煙。
逆風使行進變得困難,行驢的速度也變得緩慢。
野草漸漸進入了他的吟詠房間,房屋也開始破敗。
潮水沖擊著他釣魚的石頭,使得它移動了位置。
他擔心這一切會傷害到他前往朝廷覲見的誠意。
在半路上,他悄悄摘下了滿臉的愁思之鬢發(fā)。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士子下鄉(xiāng)的情景,反映了作者的孤寂和生活的艱辛。詩人李洞用簡潔而質(zhì)樸的語言,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詩人在下第之后,送別同窗友人張霞南下覲見江南皇帝的情景。
詩中描繪了道路兩旁的樹木凋零了,孤鳥也不再停歇,遠離人煙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和思鄉(xiāng)之情。逆風使得行進變得困難,行驢的速度也變得緩慢,進一步突出了離別時的艱辛和艱難。
詩人通過描寫草漸漸進入吟詠房間,房屋也開始破敗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家的思念和渴望,以及時間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最后,詩人擔心這一切會傷害到他前往朝廷覲見的誠意,所以半路上悄悄摘下了滿臉的愁思之鬢發(fā),表達了他對前程的希望和對前途的隱憂。
整首詩雖然簡短,卻通過寥寥幾筆生動地描繪出了作者的心理和場景,傳達出離別時的悲傷和不安。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使讀者可以對李洞的內(nèi)心世界有所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