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可上人 / 作者:李洞 |
寺門和鶴倚香杉,月吐秋光到思嚵。
將法傳來穿泱漭,把詩吟去入嵌巖。
模糊書卷煙嵐滴,狼藉衣裳瀑布緘。
不斷清風牙底嚼,無因內殿得名銜。
|
|
贈可上人解釋: 贈可上人
寺門和鶴倚香杉,
月吐秋光到思嚵。
將法傳來穿泱漭,
把詩吟去入嵌巖。
模糊書卷煙嵐滴,
狼藉衣裳瀑布緘。
不斷清風牙底嚼,
無因內殿得名銜。
中文譯文:
給可上人贈言
寺門之前,鶴依倚在香杉上,
月亮吐出秋日的光芒使人思念。
將佛法傳來,猶如穿越波濤涌動的大海,
把詩詞吟詠,像是進入了嵌在山巖中的佛像。
飄渺的書卷,被煙霧和云霧滴濕,
蓬亂的衣裳,像是被瀑布所封印。
只有清風不斷地咀嚼著香氣,
沒有機緣在內殿中獲得榮譽稱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李洞所作,以贈言形式寄托了作者對可上人的贊賞和祝福之情。詩中以寫景的手法表達了對自然的傾慕與渴望,描繪了寺門前的鶴和香杉,以及月亮透過秋日的光芒,營造出一種清涼而寂靜的氛圍。同時,通過描寫法門寺中的佛法和詩詞,表達了對智慧和藝術的追求。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對書卷和衣裳的描寫,映照出作者內心的孤獨和追求的堅持。模糊的書卷,被煙霧和云霧所濕潤,象征著書法和文學的藝術作品被歲月和歷史所模糊;而狼藉的衣裳,被瀑布所封印,暗示著作者的藝術才能被環境所束縛,無法得到應有的認可和推崇。
整首詩以景物描寫為主線,通過寓情于景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佛法和詩詞的熱愛,同時也折射出作者在塵世紛擾中的無奈和追求。整個詩意深遠,詩句凝練,給人以思索和啟示,展現了唐代詩人追求自由和內心真實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