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月(一作廖凝詩) / 作者:李洞 |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半分。
孤光吞列宿,四面絕微云。
眾木排疏影,寒流疊細紋。
遙遙望丹桂,心緒更紛紛。
|
|
中秋月(一作廖凝詩)解釋: 《中秋月(一作廖凝詩)》是唐代李洞的一首詩。詩中描述了中秋時節的月亮景象,抒發了詩人對家鄉思鄉之情。
詩人描繪了中秋時的景色,稱九十日秋色,指的是為了迎接中秋而裝扮城市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九十天,意味著中秋節已經接近一半了。詩中提到的“孤光吞列宿”,形容了月光照耀下的夜空,把星宿吞沒。
接著,詩人描述了四周圍繞著的微云和樹木的倒影。微云的存在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氛圍,也為詩中的夜景增添了一些柔和的色彩。樹木的倒影重疊在寒流中,構成一幅幅細紋。詩人通過細膩的描繪,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秋夜的靜謐與美妙。
最后,詩人遠遠地望向丹桂,表示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丹桂是中秋節的象征之一,以其香氣和美麗的花朵為人們帶來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渴望。詩人望著丹桂,心思紛繁,思緒萬千。
整首詩以中秋月為主題,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對家鄉的思念,給讀者帶來了一種平靜而憂郁的情緒。讀者可以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深秋夜空的安詳和寧靜,也能夠體會到詩人對家鄉的思戀之情。這首詩以其優美的描寫和真摯的情感,展示了唐代詩人李洞的才華和感受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