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 / 作者:沈佺期 |
聞道清明近,春闈向夕闌。
行游晝不厭,風物夜宜看。
斗柄更初轉,梅香暗里殘。
無勞秉華燭,晴月在南端。
|
|
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解釋: 中文譯文:
聽說清明將至,春闈即將結束。整天游玩不感厭倦,夜晚的風景更值得欣賞。北斗星柄開始轉動,梅花的香氣在黑暗中殘留。不需要點燃華麗的蠟燭,晴朗的月亮在南方高懸。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沈佺期寫給崔使君的寒食夜聯句,這是一首描寫春天的詩,通過描繪清明時節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感嘆。
詩的前兩句“聞道清明近,春闈向夕闌”,意味著清明節即將來臨,春闈考試即將結束。清明是華夏文化傳統節日,也是傳統的掃墓日,此時人們開始進入春季。春闈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參加考試的人不論成績如何,都會有一種輕松的感覺,因為大部分的緊張和壓力從而結束。
接下來的兩句“行游晝不厭,風物夜宜看”,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美景的熱愛,無論是白天的行走游玩,還是夜晚的風景觀賞,都讓作者充滿了喜悅和快樂。
“斗柄更初轉,梅香暗里殘”這兩句表達了北斗星柄開始轉動,標志著時間的流轉,同時也暗示著梅花的花期即將結束。梅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之一,代表著堅強、純潔和坦蕩,梅香在暗夜中殘留,暗示著春天的美景即將消逝,人們應該好好欣賞。
最后兩句“無勞秉華燭,晴月在南端”,表達了無需點燃華麗的蠟燭,晴朗的月亮已經高懸在南方,為夜晚的美景增添了一份寧靜和祥和。通過這句詩,作者借助月亮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春夜的期待與喜悅。
總體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清明時節的景色和寒食夜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美景的熱愛和喜悅之情,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自然和時間流轉的敬畏和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