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鬼門關 / 作者:沈佺期 |
昔傳瘴江路,今到鬼門關。
土地無人老,流移幾客還。
自從別京洛,頹鬢與衰顏。
夕宿含沙里,晨行岡路間。
馬危千仞谷,舟險萬重灣。
問我投何地,西南盡百蠻。
|
|
入鬼門關解釋: 《入鬼門關》是唐代沈佺期的一首詩,詩意描繪了作者在旅途中來到鬼門關的情景,寄托了游子思鄉的心情。
詩中描述了作者行至鬼門關的路途:從過去流傳的瘴江路,到今天來到了鬼門關。土地已經無人老去,只剩下幾位流離失所的客人。自從離開京洛,作者的發際已經斑白,衰顏滿面。晚上在含沙里過夜,早晨行走在岡路之間。馬在高危險的千仞谷上行進,船在萬重險的灣口中航行。作者心里不知道要去何處,只知道西南方盡頭是百族蠻夷的地方。
這首詩的中文譯文大致為:
從前聽說傳有瘴江路,如今來到了鬼門關。
土地無人已經變得蒼老,只有幾個流離失所的人。
自從離別京洛之后,我的發際斑白,容顏憔悴。
晚上在含沙里過夜,早晨行走在岡路之間。
馬在千丈峽谷上行進,船在千重灣口中航行。
我不知道去何處投奔,只知道西南方盡頭是百族蠻夷之地。
這首詩通過描繪作者行至鬼門關的景象,抒發了游子思鄉之情。詩中以鬼門關為象征,形容了旅途的艱辛和未知,暗喻了離故鄉的遭遇和無助的心情。作者通過描述自己的形容衰老,以及行走于險峻的山路和江湖之間,表達了自己身世艱辛、無奈漂泊的境遇,以及對歸鄉無從得知的迷茫。整首詩以樸實的語言描繪了作者的身世和心路歷程,給人以深深的共鳴和思考。
該詩表現了唐代流亡詩一向追求的那種抒發感情的主題,卻以斷難困羈游之境自逑于其中。換言之,作品中的傾訴并非直白地奔向目的,而是“艱創而富情”,著力于以情浸潤下面一種存在自居的意境之構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