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路難 / 作者:朱慶馀 |
世事澆浮后,艱難向此生。
人心不自足,公道為誰平。
德喪淳風盡,年荒蔓草盈。
堪悲山下路,非只客中行。
|
|
行路難解釋: 《行路難》是唐代朱慶馀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世事澆浮后,艱難向此生。
人心不自足,公道為誰平。
德喪淳風盡,年荒蔓草盈。
堪悲山下路,非只客中行。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動蕩不安、充滿困難的時代。詩人朱慶馀觀察到人們的心思不滿足,公平正義的原則失去了影響力。美德已經消逝,純樸的風氣也逐漸消散。歲月荒蕪,草木繁茂。山下的道路令人悲嘆,這并不僅僅是旅人行走的困境,更是整個社會的困境。
賞析:
《行路難》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表達了朱慶馀對當時時代的憂慮和對社會道德淪喪的失望。詩中運用了簡練而深刻的語言,以及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將詩人的感受和社會現實相結合。
詩中的“世事澆浮后,艱難向此生”一句表達了詩人對時代動蕩和艱辛生活的感受。他認為社會變遷使得人們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
“人心不自足,公道為誰平”這句詩道出了詩人對社會不公正現象的不滿。他認為人們的欲望無法滿足,而公正和正義的原則已不再起作用。
接下來的兩句“德喪淳風盡,年荒蔓草盈”揭示了社會道德的淪喪和年景的荒蕪。美德逐漸消失,純樸的風氣也逐漸消散,社會變得荒蕪而混亂。
最后的兩句“堪悲山下路,非只客中行”以山下的路為象征,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悲嘆。這句話意味著這條路并不僅僅是旅人行走的路途,更是整個社會的困境。
總的來說,《行路難》通過簡練而深刻的語言描繪了唐代社會的動蕩和困難,展現了詩人對社會道德淪喪和社會現實的憂慮和失望。這首詩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成為了唐代文學中的一顆明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