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大慈山悟真觀 / 作者:陳允平 |
終南道士學彈琴,門外松蘿鎖翠陰。
瀕海八龍朝出洞,隔山群鹿夜歸林。
琪花過雨金風澹,玉樹籠煙璧月沉。
三十六壇鐘鼓寂,云璈聲接步虛音。
|
|
宿大慈山悟真觀解釋: 《宿大慈山悟真觀》是宋代詩人陳允平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通過描繪大慈山悟真觀的景象,表達了道士學琴、山林幽靜的氛圍以及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之美。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宿大慈山悟真觀,
道士學琴,門外松蘿鎖翠陰。
瀕海八龍朝出洞,
隔山群鹿夜歸林。
琪花過雨金風澹,
玉樹籠煙璧月沉。
三十六壇鐘鼓寂,
云璈聲接步虛音。
這首詩詞的詩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山林幽靜之美:詩中道出了大慈山悟真觀的景色,門外的松蘿將觀內的琴音環繞,形成了一片翠綠的幽靜氛圍,使人感受到山林的寧靜和清新。
2.自然與人文的和諧:詩中提到了海邊的八龍洞和山中的群鹿,將自然景觀與道士學琴的人文活動相結合。這種自然與人文的和諧融合,展現了大自然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依存和共生之美。
3.琴音與自然景色的交融:詩中用琪花、金風、璧月等詞語描繪了自然景色,與道士學琴的琴音相呼應。這種交融使得自然景色與音樂產生共鳴,凸顯了大自然中的音樂之美。
4.寂靜與虛無之境:詩詞末兩句描述了觀內的鐘鼓聲和云璈聲,通過表現寂靜的氛圍,達到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鐘鼓聲與云璈聲相呼應,給人一種步入虛無之音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了超脫塵世的寧靜與悟性。
這首詩通過描繪山林幽靜、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琴音與自然景色的交融以及寂靜與虛無之境,展現了大慈山悟真觀的美景和人文氛圍,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清靜和超脫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