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陽罷郡日有詩十首…不殊今編于后兼紀瑞物·虎不食人 / 作者:李紳 |
南山白額同馴擾,亦變仁心去殺機。
不競牛甘令買患,免遭狐假妄憑威。
渡河豈適他邦害,據谷終無暴物非。
爾效騶虞護生草,豈徒柔伏在淮淝。
|
|
壽陽罷郡日有詩十首…不殊今編于后兼紀瑞物·虎不食人解釋: 壽陽罷郡日有詩十首…不殊今編于后兼紀瑞物·虎不食人
南山白額同馴擾,
亦變仁心去殺機。
不競牛甘令買患,
免遭狐假妄憑威。
渡河豈適他邦害,
據谷終無暴物非。
爾效騶虞護生草,
豈徒柔伏在淮淝。
中文譯文:
壽陽罷郡日有詩十首…不殊今編于后兼紀瑞物·虎不食人
南山白額同馴擾,
它變得溫和心腸,去掉了殺戮的沖動。
它不與牛爭奪甘草,不讓自己陷入困境,
免得遭受狐貍偽裝的威脅。
渡河豈能讓它遭受他國的危害,
依托山谷,它終將摒棄暴行。
你效仿騶虞(傳說中的馬),保護生命草木,
難道僅僅是在淮水與淝水之間柔弱地伏下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李紳在擔任壽陽郡的官職期間所寫,他將南山上的白額虎作為寓喻,來反思人類的行為。詩中提到,虎本來是兇殘的動物,但有時也會變得溫和,不再殺戮。與之相比,人類極其好爭斗,爭奪利益,不顧他人的生存權利。詩人呼吁人們學習虎的溫和,不要傷害其他生物。
詩中的“渡河”可以理解為傳統義務或責任,而“他邦害”則指其他國家對我國的侵害,詩人在呼吁人們不要沉迷于爭斗,而是要保護自己的家園。
最后兩句詩,詩人以“騶虞護生草”來表達他對保護生命的期望,騶虞象征著偉大的護衛者。他在呼吁人們不要只是柔弱地屈服于壓力,而是要像騶虞一樣堅定地保護生命。
這首詩通過比喻的手法,展現了詩人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考。他希望人們能夠學習自然界的和諧和溫和,以此來提醒人們保護環境和珍愛生命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