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下曲 / 作者:李益 |
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秦筑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于臺。
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
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
為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請書塞北陰山石,愿比燕然車騎功。
|
|
塞下曲解釋: 《塞下曲》是唐代詩人李益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塞下曲
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秦筑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于臺。
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
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
為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請書塞北陰山石,愿比燕然車騎功。
中文譯文:
蕃州部落能夠安寧,早晚馳騁在黃河彎曲處。
燕歌聲未斷,野鴻飛越邊境,牧馬群嘶聲中邊草變綠。
秦朝修筑的長城已經摧毀殆盡,漢武帝北上攻打單于的臺。
古代的戰爭征討從未有盡頭,如今天兵又再次歸來。
黃河東流曲折無常,沙場上埋葬了無數悲憤之情,何時才能終結?
蔡琰沒有去做胡笳的制作,蘇武歸來時手持漢家的節旗。
為了回報如今的雄猛都護,匈奴暫且不要再來侵擾。
請在塞北陰山的石壁上題字,愿與燕然車騎的功績相比擬。
詩意和賞析:
《塞下曲》以敘事的方式表達了對邊塞戰爭的思考和感慨。詩中通過描繪邊塞地區的景象和歷史事件,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深刻認識和對和平的渴望。
詩的開頭,描述了蕃州部落得到了安寧,可以自由地在黃河曲線處馳騁獵狩。然而,燕歌聲未曾停息,野鴻仍然飛越邊境,牧馬嘶鳴,邊草依然是綠色的,這展示了長期的戰亂和邊塞地區的不安定。
接著,詩中提到了秦朝修筑的長城已經摧毀,漢武帝北上攻打單于的臺。這些歷史事件表明了古代邊塞的征戰與爭奪。然而,詩人指出,古來的征戰從未有盡頭,即使在今天,天兵依然會歸來,戰爭依然沒有結束。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通過描寫黃河的奔流和邊塞的沙場,表達了對戰爭帶來的痛苦和無盡的悲憤之情。蔡琰和蘇武作為歷史人物的引用,突出了對國家忠誠和對和平的追求。
最后,詩人以一種豪情壯志的口吻,希望在塞北陰山的石壁上題字,以表達自己對燕然車騎(指代勇猛的戰士)的敬佩和對和平的向往。詩人希望自己的功績能夠與燕然車騎相媲美,展示了對國家榮耀和英雄氣概的追求。
整首詩通過對邊塞戰爭景象和歷史事件的描繪,表達了對戰爭的思考和對和平的渴望。詩人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情感,展示了對戰亂的痛苦與對國家的摯愛。詩中的豪情壯志和對英雄的贊頌,凸顯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和對和平的殷切期望。
這首詩詞的賞析在于其刻畫了邊塞地區的景象,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痛苦。同時,詩人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提及和對英雄人物的贊頌,表達了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和對和平的追求。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獨特,富有激情和豪情,展現了唐代邊塞詩的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