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 / 作者:李益 |
六州胡兒六蕃語,十歲騎羊逐沙鼠。
沙頭牧馬孤雁飛,漢軍游騎貂錦衣。
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歲歸。
無定河邊數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兒起作和蕃歌,齊唱嗚嗚盡垂手。
心知舊國西州遠,西向胡天望鄉久。
回頭忽作異方聲,一聲回盡征人首。
蕃音虜曲一難分,似說邊情向塞云。
故國關山無限路,風沙滿眼堪斷魂。
不見天邊青作冢,古來愁殺漢昭君。
|
|
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解釋: 《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是唐代李益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胡兒的歌聲和行人的離別,表達了對邊疆征戍生活的思念和邊塞風情的凄美。
詩詞中的胡兒是指六州的少年兒童,他們以胡語歌唱,描述了他們在沙漠中追逐沙鼠的情景,以及牧馬、孤雁飛翔的景象。與此同時,漢軍游騎穿著貂皮制成的錦衣,展現了漢族文化的輝煌。
詩詞中描繪了征戍的士兵們在云中行軍三千里,表達了他們輾轉奔波、艱辛無比的邊疆征戰生活。然而,詩人也表達了對征行歲月的思考和追問:何時能夠歸來?
在無定河邊,有幾株垂柳,象征著離別的心情。行人們共舉杯飲酒,送別離去的游子。胡兒們起來和著蕃歌,一起唱著凄涼的歌聲,仿佛在述說著邊塞的情感。他們唱出了對故國西州的思念,望著西方的天空,久久地凝望著故土。
然而,當行人們回頭時,卻聽到了異鄉的聲音,一個聲音傳來,引得所有遠行的人們齊聲應和。胡蕃的歌曲與邊塞的曲調交織在一起,難以分辨,仿佛在述說著邊關的風情。故國的關山是無限遙遠的,風沙彌漫,眼前的景象令人心靈悲傷。
詩詞最后提到了漢昭君,她是古代的悲劇人物,因為愛情和國家的原因,被迫遠嫁匈奴,最終因思鄉而病死。她成為了古代人們愁緒的象征。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邊塞的生活和離別的情景,表達了邊疆征戍士兵的艱辛和思鄉之情。胡兒的歌聲和行人的離別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凄美而動人的邊塞畫卷。詩詞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眷念和對邊關生活的思考,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