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滁苦雨歸桃花崦傷親友略盡 / 作者:顧況 |
廢棄忝殘生,后來亦先夭。
詩人感風雨,長夜何時曉。
去國宦情無,近鄉歸夢少。
庇身絕中授,甘靜忘外擾。
麗景變重陰,洞山空木表。
靈潮若可通,寄謝西飛鳥。
|
|
在滁苦雨歸桃花崦傷親友略盡解釋: 在滁苦雨歸桃花崦傷親友略盡
作者:顧況
廢棄忝殘生,后來亦先夭。
詩人感風雨,長夜何時曉。
去國宦情無,近鄉歸夢少。
庇身絕中授,甘靜忘外擾。
麗景變重陰,洞山空木表。
靈潮若可通,寄謝西飛鳥。
中文譯文:
滁州的雨下得很苦,我回到桃花村崦走了一圈,傷親友都已近乎盡。我廢棄學業,不求功名,卻依然夭折。我感受到風雨的凄涼,長夜何時才會天亮呢?離開故鄉后,漂泊在外的宦情已消失,回到故鄉,卻只剩下稀薄的夢境。我拒絕了塵世的繁忙,寧靜安享,忘卻外界的紛擾。美麗的景色變得陰沉,令人痛心的是,洞山已然空無一物。如果能夠與靈性的潮汐相通,就請代我致謝西飛的鳥兒。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由唐代詩人顧況所寫,描繪了詩人在滁州的經歷。詩人表達了自己放棄功名和學業的心情,認為自己的生命像曇花一樣短暫,遭遇的困苦也如雨一般凄涼。他對歸家的憧憬和對鄉愁的思念交織在一起,同時表達了對塵世紛擾的厭倦和對寧靜安詳的期待。最后,詩人希望能與靈性的潮汐相通,以此向西飛的鳥兒致謝。
整首詩以同音的句子起篇:“廢棄忝殘生,后來亦先夭?!惫P調悲涼,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生活的苦悶和短暫的抱怨。接下來的幾句,詩人用別扭的語言表達了對風雨的感受和對夜晚無盡的期待,使整首詩的聲調從悲涼轉為溫柔。第三段描述了詩人離開故鄉后的遭遇,將人物的宦情和鄉愁融為一體,展現出無盡的孤獨和渴望。最后一段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洞山和鳥兒的形象表達了詩人追求自由和靈性的愿望。
整首詩流露出唐代詩人常見的對世俗塵世的厭倦和對寧靜自由的向往。詩人的言辭簡潔,意境雋永,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情感。詩中的意象和對比帶給讀者一種深沉的思考和寂靜的美感。它從柔婉到沉郁,從悲涼到溫情,將自然景物與人的內心感受相結合,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