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酬唐起居前后見寄二首 / 作者:顧況 |
愁人空望國,驚鳥不歸林。
莫話彈冠事,誰知結襪心。
霜凋樹吹斷,土蝕劍痕深。
欲作懷沙賦,明時恥自沉。
何處吊靈均,江邊一老人。
漢儀君已接,楚奏我空頻。
直道其如命,平生不負神。
自傷庚子日,鵩鳥上承塵。
|
|
酬唐起居前后見寄二首解釋: 酬唐起居前后見寄二首
愁人空望國,驚鳥不歸林。
莫話彈冠事,誰知結襪心。
霜凋樹吹斷,土蝕劍痕深。
欲作懷沙賦,明時恥自沉。
何處吊靈均,江邊一老人。
漢儀君已接,楚奏我空頻。
直道其如命,平生不負神。
自傷庚子日,鵩鳥上承塵。
中文譯文:
回應唐代起居士前后的來信(兩首)
憂愁的人空望國家,驚鳥不再歸巢。
請勿提起垂冠之事,誰能明了內心結緒?
寒霜使樹枯萎斷裂,泥土蝕刻劍痕深。
欲寫懷沙之賦文,當明時方能不自陷。
何處吊喪總均民,江邊有一位老人。
漢儀君已被接去,楚國奏我的空泛頻。
我直言不諱如命運,一生未辜負神靈。
自傷在庚子歲日,琵琶鳥上攝塵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寫了詩人顧況對國家的憂慮和個人經歷的感嘆。詩人見證了國家的變故和虛榮,雖然外表看似昌盛,但內心深處充滿了沉重的憂傷。他對國家的期望變得空洞,就像驚鳥飛過卻不再歸巢,內心的迷茫和困惑使他難以釋懷。
其中的“彈冠事”和“結襪心”表達了詩人對自身所處位置的疑慮和壓抑,同時也影射了朝廷官員捧宦途與權勢而忽略了真正的責任和擔當。
詩中的“樹吹斷”、“土蝕劍痕深”等形象的描繪,表達了歲月的無情和時代的更迭,詩人意欲寫一首懷古之賦,但又感到恥辱和困頓,因為眼前的明朝時代并沒有令他滿意。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詩人與庚子年(指1890年)發生的一段悲傷情節。他在江邊遇到了一個上年紀的人,兩人共吊喪,而這位老人卻表示他有幸得到了當權者的接見,而詩人自己的奏章卻總是被置之腦后。詩人再次表達了他直言不諱的態度,但他卻一直感到無奈,自身的追求和付出被忽略,他內心自傷,如同琵琶鳥承受著塵埃的沉重。
整首詩描繪了詩人內心的憂慮和對國家的失望,以及他對自己所處境遇的思考和深沉。詩人的直言不諱和追求真理的態度表明了他作為一名士人的堅持和責任感。詩意悲涼而深沉,通過形象的描寫和意境的營造,將作者的內心世界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