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 / 作者:蘇軾 |
暮歸走馬沙河塘,爐煙裊裊十里香。
朝行曳杖青牛嶺,崖泉咽咽千山靜。
君勿笑老僧,耳聾喚不聞,百年俱是可憐人。
明朝且復城中去,白云卻在題詩處。
|
|
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解釋:
《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一個位于高山絕處的小寺廟,很少有人到訪。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
暮歸走馬沙河塘,爐煙裊裊十里香。
朝行曳杖青牛嶺,崖泉咽咽千山靜。
君勿笑老僧,耳聾喚不聞,百年俱是可憐人。
明朝且復城中去,白云卻在題詩處。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位于高山絕處的小寺廟,因為地處偏遠,很少有人到訪。詩人通過描寫不同時刻的景色和寺廟的寂靜,表達了對人們繁忙生活的思考和對自然寧靜的向往。詩人自嘲自己是一個耳聾的老僧,表示自己的年華已逝,是一個可憐的人。最后,詩人提到明天他將離開這個小寺廟,返回繁忙的城市,而留下的只有那片白云和他的詩作。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清靜的自然景象和寺廟的孤寂,展現了蘇軾對寧靜和自由的向往之情。開篇的"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跡罕到"一句,揭示了這個小寺廟的偏僻和荒涼,突顯了其與塵世的隔絕。接著,描寫了歸途中的景色,用"暮歸走馬沙河塘,爐煙裊裊十里香"一句,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寧靜而幽遠的畫面,爐煙裊裊,暗示著殘照與寂靜。接下來的"朝行曳杖青牛嶺,崖泉咽咽千山靜",進一步強調了寺廟的幽靜,山靜水秀,給人一種寧靜安詳的感覺。
在最后兩句中,蘇軾以自嘲的口吻寫道:“君勿笑老僧,耳聾喚不聞,百年俱是可憐人。明朝且復城中去,白云卻在題詩處。”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年老和身世之感嘆,詩人將自己比作一位耳聾的老僧,百年的光陰使他感到悲哀,然而,他的思緒仍然留在這片寧靜的白云之中。最后一句"白云卻在題詩處",既是對現實的告別,也是對藝術的堅持,表明詩人的心靈在這片寧靜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對靜謐與寂靜的刻畫,表達了對塵世繁忙的追求之外,對寧靜、自由的向往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對于自然與人生的思考,以及對平凡生活中的美好與意義的關注。同時,通過對自我狀況的自嘲,詩人展示了對光陰流逝和時光蹉跎的感慨,表達了對生命的珍視和對自身價值的思考。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其深沉的意境和對人生哲思的表達,展現了蘇軾獨特的思想和情感。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內心體驗的描繪,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寂靜而遠離塵囂的境界,引發了對寧靜與自由的思考,同時也喚起了對人生短暫的思索和對藝術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