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建昌李野夫公擇故居 / 作者:蘇軾 |
彭蠡東北源,廬阜西南麓。
何人修水上,種此一雙玉。
思之不可見,破宅余修竹。
四鄰戒莫犯,十畝森似束。
我來仲夏初,解籜呈新綠。
幽鳥向我鳴,野人留我宿。
徘徊不忍去,微月掛喬木。
遙想他年歸,解組巾一幅。
對床老兄弟,夜雨鳴竹屋。
臥聽鄰寺鐘,書窗耿殘燭。
|
|
過建昌李野夫公擇故居解釋:
這首詩詞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過建昌李野夫公擇故居》。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彭蠡東北源,廬阜西南麓。
何人修水上,種此一雙玉。
思之不可見,破宅余修竹。
四鄰戒莫犯,十畝森似束。
我來仲夏初,解籜呈新綠。
幽鳥向我鳴,野人留我宿。
徘徊不忍去,微月掛喬木。
遙想他年歸,解組巾一幅。
對床老兄弟,夜雨鳴竹屋。
臥聽鄰寺鐘,書窗耿殘燭。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拜訪李野夫公的故居時的情景和感受。詩人描述了故居位于彭蠡東北源、廬阜西南麓的美麗景色,以及有人在水邊修建了一對玉蘭樹。雖然詩人思念李野夫公,但他在拆除舊宅后種植了竹子。周圍的鄰居都叮囑他不要破壞這片竹林,宛如束縛般茂密。詩人在仲夏初來到這里,看到新綠的竹筍冒出地面。幽靜的鳥兒為他鳴叫,野人邀請他留宿。他徘徊不舍離去,微弱的月光灑在高大的喬木上。遠慮將來,他遙想著何時能夠回來,并解下頭巾留下一幅圖畫。他的床上是他的老朋友,夜雨中竹屋發出響聲。躺在床上,他傾聽著鄰近寺廟的鐘聲,書窗下的蠟燭仍然燃燒著。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自己的情感體驗,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李野夫公的思念之情。整首詩以自然景色和清幽的環境為背景,將詩人對友情的感慨與對自然的贊美相結合。詩人以李野夫公的故居為起點,描繪了美麗的山水景色和精心修建的玉蘭樹,展示了古代文人對自然環境的敏感和喜愛。接著,詩人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對友誼的珍視,他在李野夫公舊居的遺址上種植了竹子,并受到周圍鄰居的保護和關愛。在仲夏時節,竹筍冒出新綠,給詩人帶來了喜悅。詩中的幽鳥和野人象征著友情的呼喚和邀請,使詩人感到賓至如歸。然而,詩人對離別感到不舍,他期待著將來能夠重返故地,與友人再續前緣。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友誼的珍重和對友人的思念,在夜雨中的竹屋里,聽著鄰近寺廟的鐘聲,詩人在書窗下燃燒殘燭,寄托了對友情的深深思念。
整首詩詞以婉約清新的筆觸,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思念之情。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意象,如彭蠡、廬阜、玉蘭樹、修竹等,營造出寧靜、清幽的環境氛圍,與詩人的情感相呼應。通過對友情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和對未來重逢的期待。整首詩詞樸素而真摯,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深情和對友情的珍重。
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對友情和自然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他對家鄉和過去的懷念之情。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詩人將自然景色與內心感受相融合,使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情感之深。這首詩詞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深刻的情感,成為宋代文學中的佳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