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郡途中遇徐十八錄事(時此公學王書嗟別) / 作者:高適 |
誰謂嵩潁客,遂經鄒魯鄉。
前臨少昊墟,始覺東蒙長。
獨行豈吾心,懷古激中腸。
圣人久已矣,游夏遙相望。
裴回野澤間,左右多悲傷。
日出見闕里,川平知汶陽。
弱冠負高節,十年思自強。
終然不得意,去去任行藏。
|
|
魯郡途中遇徐十八錄事(時此公學王書嗟別)解釋: 《魯郡途中遇徐十八錄事》是唐代高適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人在途中遇到了徐十八錄事,這位錄事是來自魯郡的,所以這首詩詞的題目以及內容都與徐十八錄事相關。
詩中詩人自問:“誰說嵩潁之地的客人遂經過鄒魯鄉?”鄒魯鄉是指魯國的所在地,嵩潁則是指洛陽,說明詩人自己就是那個“嵩潁客”,他經過魯郡的時候,對于這個古代文化繁榮的地方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感受。
詩的第二節表達了詩人對于歷史的思考和懷念。他在繼續旅行時,看到了少昊墟的遺址,開始感受到東蒙地區的悠久歷史。他的獨行之旅喚起了他對于古代圣人及其學問的思考,激起了他內心的痛哭。
第三節詩人繼續踏上了獨行之旅,他在野澤之間領略著自然的壯麗景色。身邊的環境和景物使他更加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和痛苦,這種感受在他的內心里引發了更多的悲傷和憂郁。
最后一節則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的人生感慨。他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看到川地平坦,意識到自己在年輕時的追求和奮斗,但最終并沒有達到理想的境地。詩人認為自己已經年近四十,雖然內心埋藏的意志堅定,但已經有十年沒有實現自我增長和強化了。最后,詩人給予了自己一個勸告,在得不到意義的追求后,他選擇了離開,任由命運去安排自己的路途。
這首詩詞傳遞了詩人對于過去的思考和回憶,也折射出他對于自身的掙扎和迷惘。通過描寫詩人在旅途中的見聞和體驗,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歷史的崇敬和對于自身成長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