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袁郎中破賊后經剡中山水 / 作者:皇甫冉 |
武庫分帷幄,儒衣事鼓鼙。
兵連越徼外,寇盡海門西。
節比全疏勒,功當雪會稽。
旌旗回剡嶺,士馬濯耶溪。
受律梅初發,班師草未齊。
行看佩金印,豈得訪丹梯。
|
|
和袁郎中破賊后經剡中山水解釋: 詩詞:《和袁郎中破賊后經剡中山水》
武庫分帷幄,儒衣事鼓鼙。
兵連越徼外,寇盡海門西。
節比全疏勒,功當雪會稽。
旌旗回剡嶺,士馬濯耶溪。
受律梅初發,班師草未齊。
行看佩金印,豈得訪丹梯。
譯文:
武庫中分開帷幕,儒衣下擔負鼓鼙的職責。
戰事延伸到越徼以外,敵寇已被消滅到海門以西。
整頓軍紀如同全面擠壓牛皮薄的勒疏,戰功堪比雪花飄舞在會稽山上。
戰旗回旋在剡山嶺上,士兵和馬匹洗滌在耶溪水邊。
接受皇室賦予的法律權力,梅花剛開始開放,班師歸來尚未完全整頓。
取下佩戴的金印,豈能攀爬到丹鳳臺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皇甫冉所作,與袁郎中一起經過剡中山水之地后,感嘆戰爭的偉大和勝利的喜悅之情。詩中運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以形容詞短句和對仗的方式,展現出激烈戰爭和勝利的景象。
詩中提到了武庫、儒衣、鼓鼙,描繪了戰爭的緊張氛圍和參戰人員的形象。接著,描述了戰場上的勝利,將敵寇消滅到海門以西,贏得了戰爭勝利。
詩中還表達了整頓軍紀和班師歸來的重要意義,提到了梅花初開的景象,象征著希望和重生。最后,以攀爬丹鳳臺的隱喻來表達自己無法登上高處,表明自己的使命還未完成。
整首詩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傳遞出戰爭的殘酷和勝利的歡樂,展示了戰爭時代的壯麗景象和人們為了勝利而拼搏的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