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秋嶺下 / 作者:趙嘏 |
知有巖前萬樹桃,未逢搖落思空勞。
年年盛發無人見,三十六溪春水高。
|
|
千秋嶺下解釋: 《千秋嶺下》是唐代趙嘏所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嶺下的一片桃花景色。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千秋嶺下,萬樹桃花開放盛美,但卻無人欣賞到它們的美麗,桃花靜靜地繼續盛開而不受人關注。每年都是如此,這些桃花無人賞識,而嶺下的三十六溪的春水如此清澈高亢。在這首詩中,詩人將桃花與春水相對照,抒發了自然界美麗的一面和無人關注的一面。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片美麗而荒涼的景象,嶺下的桃花絢爛盛開卻無人欣賞,讓人感到一種落寞和無奈。桃花象征美麗和繁榮,而詩人的描述中卻強調了桃花的孤獨與被遺忘。與此同時,詩人通過描繪三十六溪的春水清澈高亢,進一步突出了桃花的荒涼景象。整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美麗的追求與珍惜,以及對被忽略的美的思考。
這首詩詞在形式上簡潔明快,用字清新自然,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對人情的點題,抒寫了這片荒涼美麗的景象,展示了唐代山水詩的風采。通過對嶺下桃花和三十六溪春水的對比,詩人以美麗的自然景色呼應了人們對于真正美好事物的欣賞與尋覓,并表達出對美的珍惜和思考。
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景色的描寫,寄托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和思考,呈現出一種淡雅而內斂的情感。同時,此詩以形象生動的意象和對比的手法揭示了詩人對社會冷漠和人們忽略美好事物的關注,透露出一絲無奈和思考。整首詩詞既表達了對美麗自然的贊美,也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的思索,使得作品更具意蘊和情感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