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新安后途中寄盧中丞二首 / 作者:趙嘏 |
樓上風流庾使君,笙歌曾醉此中聞。
目前已是陵陽路,回首叢山滿眼云。
晚樹蕭蕭促織愁,風簾似水滿床秋。
千山不礙笙歌月,誰伴羊公上夜樓。
|
|
發新安后途中寄盧中丞二首解釋: 《發新安后途中寄盧中丞二首》
樓上風流庾使君,
笙歌曾醉此中聞。
目前已是陵陽路,
回首叢山滿眼云。
晚樹蕭蕭促織愁,
風簾似水滿床秋。
千山不礙笙歌月,
誰伴羊公上夜樓。
中文譯文:
樓上住著風流的庾使君,
我曾在這里聽到笙歌繁盛。
如今已經是在陵陽路,
回頭看見遠處山巒被云霧覆蓋。
晚上,樹葉蕭蕭,加速編織出愁腸。
風簾像水一樣鋪滿了床,秋意漸濃。
千山萬水也擋不住笙歌和明月,
誰會陪伴羊公上夜樓?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從新安離開之后,在途中的感受和情緒。詩中描述了樓上住著風流的庾使君,曾經在那里聽到過笙歌的歡樂。如今已經離開了這個地方,行進在陵陽路上,回頭望去,遠處的山巒被云霧籠罩。
晚上,樹葉在風中發出蕭蕭之聲,加速了作者內心的憂愁。風簾像水一樣覆蓋在床上,給人一種秋意盎然的感覺。即使有千山萬水,也無法阻擋笙歌和明月的美好,但是在這個夜晚,誰會陪伴羊公上夜樓呢?
這首詩通過描繪景物和情感,表達了作者離別的心情,以及對美好時光的懷念。一方面,樓上的笙歌和風流的庾使君成為了別離的象征,讓作者有了離去的惋惜;另一方面,詩中描繪的叢山、云、樹、風簾等元素,都營造出了一種秋天的寂寥和凄涼之感。整首詩以抒情的方式,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憂愁和離情別緒,其中蘊含著對友誼和舊時光的思念,展示了唐代詩人以自己的深情來抒發舒心和懷念之情的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