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荔支二首(并引) / 作者:蘇軾 |
惠州太守東堂,祠故相陳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郡人謂將軍枝。
今風大熟,賞啖之馀,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縱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將軍大樹旁。
炎云駢火實,瑞露酌天漿。
料紫垂先熟,高紅掛遠揚。
分甘遍鈴下,也到黑衣郎。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
|
食荔支二首(并引)解釋:
詩詞:《食荔支二首(并引)》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諦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中文譯文:
天南地北來往的旅行者,飛翔多次經歷寒冷和炎熱。
歡樂是一種樂趣,離別卻帶來苦楚,其中更有許多癡迷的男女。
你應該有話要說,可是千山萬水,萬里云層中,只有影子向著誰去?
橫跨汾河的路上,孤寂當年的簫鼓聲。荒涼的煙霧依舊籠罩著平原。
招魂的歌聲,有些可嘆,山鬼在暗中觀看風雨。天空也嫉妒,
不肯相信,黃土中的黃鶯和燕子。千秋萬古,
留待騷人來臨,狂歌暢飲,前往雁丘之地。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寫的《食荔支二首(并引)》,通過寫食用荔枝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戀之情和對離別的痛苦之感。
首先,詩人描述了自己身處異鄉的情景,用“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表達了他多次旅行的辛苦和經歷。然后,他表達了歡樂和離別的雙重情感,認為在離別中有一種特別的癡迷之情。
接下來,詩人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描繪了自然界的景象,如“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強調了離家之遠。他還借用了“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來形容自己孤獨的旅途和記憶中寂寞的音樂聲。他提到“招魂楚些何嗟及”,暗示著他思念故鄉親人的心情。
最后,詩人展現了對家鄉的留戀之情和對文人境界的追求。他提到“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表達了他希望自己的詩歌能夠流傳千秋萬代,等待將來的文人來欣賞。他表示自己愿意狂歌暢飲,前往雁丘之地,尋求靈感和創作的境地。
整首詩以離別為主題,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表達內心感受,展示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文人境界的追求。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如對比、夸張和擬人等,使詩意更加深遠而富有感染力。這首詩通過描繪食用荔枝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懷念和對離別的痛苦,同時也表達了他對文學藝術的追求和對詩歌傳世的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