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獻王大夫二首 / 作者:方干 |
都緣聲價振皇州,高臥中條不自由。
早副急征來鳳沼,常陪內宴醉龍樓。
鏘金五字能援筆,釣玉三年信直鉤。
必恐借留終不遂,越人相顧已先愁。
功成猶自更行春,塞路旌旗十里塵。
只用篇章為教化,不知夷夏望陶鈞。
金章照耀浮光動,玉面生獰細步勻。
歷任圣朝清峻地,至今依是少年身。
|
|
獻王大夫二首解釋: 《獻王大夫二首》是唐代詩人方干所作的兩首詩。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平凡官員的思考和人生境遇的感慨。
詩中首先描述了作者的聲望在皇州振奮人心,但他卻無法自由自在地生活,長期被困在了中條之中。其次,詩中描繪了作者曾經被緊急征召前往鳳沼,又常常陪同內宴在龍樓醉酒暢談。然而,無論是用鏘金五字來描寫景物,還是釣玉三年一直信任直鉤的手法,都表達了作者對功成名就的期待和努力。最后,詩人表示擔心如果他留下來繼續從政,最終可能無法實現他的抱負,他對越人的相互關注表達了無奈與憂愁。
此外,詩人還表達了對功成名就的渴望,他宣稱即使功業已經完成,他還會繼續努力追求更好的未來,他會在十里塵埃中繼續前行。最后,詩人承認自己的作品只能起到教化的作用,不知道夷夏是否期盼陶淵明那樣的官員。
在詩歌的表達風格上,方干使用了象征手法和對比手法,通過金章、玉面等象征意味強烈的字眼來描述官員們的形象,同時將自己置于其中,突出反差。整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平凡官員境遇的思考,以及對功成名就的渴望,同時帶有一種無奈和憂愁的情緒。
詩歌的中文譯文如下:
都因為聲名在皇州振奮,
我高臥在中條無自由。
曾被緊急征召到鳳沼,
常常陪同內宴醉在龍樓。
鏘金五字能援筆書寫,
釣玉三年信任直鉤。
恐怕借留終究無法實現,
越人彼此相顧已先愁。
功業完成后依然奮斗,
在塞路上旌旗飛揚起塵。
只是篇章能用來教化,
卻不知夷夏是否期盼陶淵明。
金章照耀浮光動人心,
玉面生起細步勻。
歷任圣朝的清峻之地,
至今依然少年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