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貽亮上人 / 作者:方干 |
秋水一泓常見底,澗松千尺不生枝。
人間學佛知多少,凈盡心花只有師。
|
|
貽亮上人解釋: 《貽亮上人》是一首唐代詩詞,作者是方干。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秋水一泓常見底,
山間松樹千尺無枝。
人世修行知多少,
只有師父心靈凈。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對學佛修行的思考和對師父的敬仰之情。詩人通過秋水和澗松的象征,來比喻人世間對佛學修行的了解和對修行者心性的洞察。詩人認為,只有真正的師父才能幫助人們找到心靈的凈土,指引他們走向修行之路。
賞析:
《貽亮上人》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筆觸,傳達了詩人對佛教修行的思考和對師父的敬仰之情。通過描寫秋水和澗松,詩人表達了自己對世俗人生和修行之間的對比。秋水清澈見底,象征著詩人對修行道路的洞察和理解;而澗松卻是千尺高,卻無一枝長出,象征了詩人對人世間世俗欲望的看破和超越。詩人深知修行路上的艱辛和迷茫,他認為,只有師父才能幫助我們洗心革面,凈化內心的雜念,找到心靈的歸宿。
整首詩的語言簡練,用詞樸實無華,帶有哲理和啟發性。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詩人巧妙地點明了修行者要拋卻物欲、超脫紅塵的道理,同時也強調了師父的重要性。詩人對師父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表露無遺,這體現了他對于正統佛學傳承和師徒制度的認同和推崇。
總體而言,《貽亮上人》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筆觸,表達了對佛教修行的思考和對師父的敬仰之情。詩中的象征意義和深刻的哲理,使其成為一首具有啟發意義的佳作。 |
|